本报记者 查建国 陈炼
4月12—13日,复旦大学首届“社会主义:中国与世界”国际论坛暨“社会主义视角下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沪召开。与会学者围绕国际经济新格局新秩序、新兴多极世界、“全球南方”崛起、中国在变化世界中的位置等专题展开了深入交流与研讨。
会议现场 本报记者 查建国/摄
国际经济迎来新格局与新秩序
当前,全球经济呈现出增长持续放缓、复苏分化鲜明以及大国竞争态势加剧等新特征,国际经济秩序的建构正处于新的十字路口。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世界见证了经济、政治和军事实力的深刻转变,传统西方主导力量相对衰落。世界政治经济学会会长程恩富认为,当前新型多元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形成,发达国家的新自由主义和新霸权主义已走入死胡同,全球经济治理的推动力量与组织形式正经历深刻调整,科技博弈对国际经济秩序的影响持续加大。关于国际经济秩序重构中的中国方案,程恩富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以及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是回应当下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现实需要的重大举措。
社会主义研究者应更多地从“全球南方”视角出发,理解世界经济格局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陈锡喜表示,“全球南方”的群体性崛起是当今世界大变局的鲜明标志。这些国家共同迈向现代化,是世界历史和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一件大事和壮举。中国正与“全球南方”国家一道践行多边主义。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立足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坐标,以现代化和人类文明进步为参照标准,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使命,致力于维护“全球南方”国家的经济发展权益,捍卫世界和平、安全与共同繁荣。
在不平等贸易中寻找破局之路
地缘政治格局和经济秩序加速重构,“向东看”战略态势愈发显著。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郭定平从东亚经济发展成就切入,认为当前大国间战略对抗加剧,美国以“脱钩”政策终结对华接触模式,反映出西方政治极化、社会撕裂所引发的民主危机,反衬出东亚治理的稳定性优势。郭定平表示,东亚的崛起催生了发展型国家理论、支持发展参与模式等一系列创新理论,重新定义了政党制度以及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中国学者应以东亚经验为根基,推动全球学术理论与知识体系的重构,为世界发展提供新的理论视角。
在全球治理体系深度调整的背景下,探讨“全球南方”国家如何突破依附性发展枷锁、构建全球经济新秩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教授杰森·希克尔提出,“全球南方”在不平等贸易格局中面临严重的价值转移,大量资源被用于核心国家的消费与积累,导致南北差距持续扩大。南方国家亟须减少对核心国家的经济依赖。其中,中国经验为其他“全球南方”国家摆脱不平等经济地位提供了有效借鉴,也为推动建立公平的世界发展秩序提供了可行路径。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当今国际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一方面,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推进,新的经济业态、交往方式、文化思想竞相涌现,创新、合作、共赢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和各民族的共同追求。另一方面,世界政治经济仍面临突出的问题,发展失衡、稳定风险、安全挑战和正义缺失日益凸显,多极化世界正受到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和经济霸凌的冲击。
极个别西方大国滥用关税措施,深刻暴露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结构性危机。对此,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吴海江表示,世界各国急需一种开放、公平、共赢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在动荡不安的世界格局中,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全球化与多极化大势浩浩荡荡,不可阻挡;全人类命运与共、风雨同舟,加强交流与合作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思想和国际主义精神是我们共同的宝贵遗产,必须持续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深化“全球南方”团结协作,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
中国式现代化为全球注入新动力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理论与实践创新,为世界经济的稳定、普惠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具有深远的世界历史意义。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原主任秦刚表示,坚持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在比较中学习借鉴,是形成自身发展优势的关键。中国式现代化在守正中创新,在自主中开放,既立足本国经济基础,又具备广阔国际视野;既着力推进本国高质量发展,又致力于实现各国共同发展。在世界现代化进程遭遇逆流的背景下,中国式现代化自主探索出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和文明形态,其经验智慧愈发可贵。
中国式现代化不是中国“独善其身”的现代化,而是具有深刻世界意义的共同事业。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科集群(学部)部长王永贵认为,中国式现代化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借鉴的现代化新范式,树立了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的成功典范,塑造出独具优势和大国格局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为推动世界历史朝着正确方向发展作出新贡献。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中国致力于高质量发展,为世界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通过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经济合作新平台,为全球化的健康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与会学者一致认为,在“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的今天,国际学界应积极推进跨学科对话与跨文化交流,挖掘社会主义视角下全球治理的新路径,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理论支撑,为共建和平、稳定、繁荣、美丽的世界贡献学术智慧。
会议由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罗莎·卢森堡基金会(德国)北京代表处联合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