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防止历史悲剧重演,二战之后形成了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这个战后国际秩序是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世界人民,用无数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是二战胜利成果的集中体现。
——————————
9月3日上午,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将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包括检阅部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也是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在赴莫斯科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庆典之际,习近平主席在《俄罗斯报》发表署名文章指出,中国、苏联分别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和欧洲主战场,是抗击日本军国主义和德国纳粹主义的中流砥柱,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决定性贡献。这一重要论述揭示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重大世界意义,有力驳斥了“东方战场边缘论”“二战六年论”等错误观点,大力弘扬了正确二战史观。
支撑起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1931年日本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为保家卫国,打响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枪,中国战场逐渐成为东方主战场。从九一八事变开始,到1945年9月2日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中国坚持反法西斯战争长达14年之久。反法西斯战争的欧洲战场持续了不到6年,太平洋战场持续了不到4年,均远短于中国反法西斯战争的持续时间,因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上开始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反法西斯战争。
作为亚洲主战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抗击日本军国主义的中流砥柱。从1931年至1939年反法西斯战争在欧洲爆发前,中国独立支撑起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当时唯一持续、大规模反法西斯的国家。同时期,英国、法国实行绥靖政策,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等小国的利益来换取一时和平,最终养虎为患。美国此间对法西斯侵略采取所谓“中立”政策。从1939年9月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前,英国、苏联等欧洲国家支撑起反德、意法西斯的战争,中国则继续独立支撑反日本法西斯的战争。从1941年12月到1945年9月日本无条件投降,美、英等国实行“先欧后亚”的作战方法,将主力投入到欧洲战场,此时中国抗战牵制了日军主力。
中国人民长达14年的艰苦卓绝抗战,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韧性,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1937年,日本工业产值是中国的4.4倍,钢铁产量是中国的145倍,中国军民在中国共产党倡导下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伤亡3500万军民、经济损失6000多亿美元的巨大代价,取得了这场战争的完全胜利。中国军队共毙伤俘日军155万人,占日军在二战中伤亡总数的七成以上。日本投降后,东方主战场接受了128万日军士兵投降,占当时日军海外投降总兵力的50%以上。
支援其他国家的反法西斯战争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与其他国家的反法西斯战争紧密联系、相互配合。中国人民以血肉之躯打破了日本法西斯“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嚣张论调,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1941年年底至1942年年初,正值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处于最低谷之时,中国军民给予日本法西斯沉重打击。中国军民英勇顽强的抗战为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树立了典范,增强了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决心与士气。1942年2月,美国总统罗斯福特别提到,中国人民“在十分不利的情况下,对于在装备上占极大优势的敌人进行了差不多五年坚决抗击所表现出的顽强,乃是对其他联合国家军队和全体人民的鼓舞”。
中国人民的顽强抗击,牵制了日军陆军的主力,从战略上支援了苏德战场、太平洋战场。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牵制了80%左右的日军陆军。这使日军不敢贸然“北进”,避免了苏联被德、日两大法西斯国家夹击,苏联把原计划用于防范日军的几十万军队从东线调往西线,最终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成为二战的转折点。因主力陷于中国战场,也使得日本推迟了发动太平洋战争的时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依然抗击了一半以上的日军陆军,使日军不能全力“南进”,导致最终在太平洋岛屿争夺中失利。
中国还在情报、战略物资等方面配合了其他国家的反法西斯战争。在苏联伟大卫国战争最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地下工作者阎宝航,向苏方提供了第一手情报。烽火岁月,苏联向中国提供大批武器装备,中国也向苏联输送急需战略物资,两国携手在大漠戈壁开辟出一条国际“生命线”。
推动建立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与战后国际秩序
中国一直为推动建立世界反法西斯联盟而不懈努力。早在1937年3月,毛泽东接受美国记者史沫特莱采访时就提到,我们主张中、英、美、法、苏建立太平洋联合战线,否则有被敌人各个击破的危险。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立即开展了建立反法西斯联盟的外交活动。1942年1月,中国同美、英、苏等26国在华盛顿发表《联合国家宣言》,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也为战后联合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中国是《联合国家宣言》的倡导者,也是4个领衔签署国之一。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的,绝不让历史悲剧重演,是我们对当年为维护人类自由、正义、和平而牺牲的英灵、对惨遭屠杀的无辜亡灵的最好纪念。为防止历史悲剧重演,二战之后形成了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这个战后国际秩序是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世界人民,用无数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是二战胜利成果的集中体现。
在1943年召开的开罗会议上,中国与美国、英国就建立战后国际和平机构问题交换了意见,并主张该机构应是一个强有力的永久性的机构。1944年,中国与美国、英国、苏联联合发表了《关于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的建议案》,确定了未来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内容。1945年4月25日,中国成为《联合国宪章》上第一个签字的国家,也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毋庸置疑,中国是世界战后国际秩序的提出者与积极建构者。
今年是联合国成立80周年,也是中国军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35周年。联合国虽历经了一次又一次考验,但仍然充满生机,《联合国宪章》仍然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保障,国际形势越是变乱交织,我们越是要坚决维护好战后国际秩序。
历史虽已远去,但历史真相不会改变,历史功绩不容抹黑。要深刻认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重大世界意义,必须坚持弘扬正确二战史观,以史鉴今,避免重蹈覆辙。
(作者系浙江工商大学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
彭庆鸿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6月29日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