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体系化学理化研究,必须有学科支撑。从学科建设的实践出发应加快构建马克思主义文化学自主知识体系,从而更好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系化学理化研究。
——————————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学知识体系
广义上的马克思主义文化学的知识体系主要由三部分构成:
一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在人、实践、社会和历史的理解上实现了哲学变革,为深刻认识文化现象、深入把握文化的社会历史方位和功能确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不是就文化而讨论文化,而是在更大视域中把握文化这一命题。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历史研究中所实现的革命性变革为关于文化的理解奠定了更加宽广的视域和扎实的理论根基。
二是新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不仅在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开辟出一条人类发展史上新文化建设路径,而且通过众多新马克思主义流派和代表人物针对发达工业社会条件下的普遍异化和物化问题作了深刻批判,开启了文化理论的另一实践维度,即现实文化批判维度。新马克思主义的兴起,几乎与20世纪所有重大历史事件紧密相连。这些理论成就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当代价值。
三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借鉴苏联文化革命与文化建设的经验,并根据自身实践总结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而对这一理论探索从未停止。
习近平文化思想就是对这三大知识资源在继承扬弃基础上融会贯通而形成的。并且,进一步揭示了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拓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文化维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推进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质言之,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历程中关于文化理论集大成的凝练概括;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具有重大意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中具有重大意义,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学知识体系。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表现形态
近代以来中国知识体系是经历了巨大变化的。具体表现就是如何看待“古今中西”,这体现在两个层面。两者之间既有共相也有殊相。
站在中华文化的角度看“古今中西”,中西两大知识体系如何结合建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方面,典型方案就是“中体西用”,其本质就是以儒学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为本体,以西方科学技术为致用。20世纪80年代,李泽厚曾经提出调和“全盘西化”与“中体西用”的新方案,即“西体中用”,西方技术为本体,而以中国国情为致用条件。实际上,无论是“中体西用”“西体中用”还是“综合创新”,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因地制宜在制度、价值观等不同层面,对中西两大知识体系的相关内容作取舍抉择,实现发展才是根本。
站在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角度看“古今中西”,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相互融通。这本质上就是“第二个结合”解决的问题,“第二个结合”事关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建设。经过百余年探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第二个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重新审视和辩证估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从自发走向自觉。
“第二个结合”,一方面标志着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另一方面也在意识形态层面上,让“古今中西”问题涣然冰释。同时,这也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在继承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的同时,也绝不会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就是要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向融合,这本身就是文明再造、再造文明。
在这样的历史进程中,马克思主义文化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能否有中国特色,关键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对习近平文化思想所包含的深刻思想如何予以理论化、体系化,将其纳入到马克思主义文化原理知识体系中去,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学原理,这是我们的使命与任务,也是开辟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化学新境界的重要途径。
如何构建马克思主义文化学自主知识体系
处理好学科分化和学科融合的必然性关系。深入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以问题为导向,以使命任务为责任,自觉扭转当前细碎化的学科发展倾向,突破学科之间的壁垒,整合不同学科,凝聚不同的个性研究,整体性地回答时代课题。加快构建马克思主义文化学自主知识体系,立足中国文化实践的具体问题,以文化实践中的实际领域为研究对象。学科的融合是知识发展的必然,这种融合是与它所根植的实践相适应的,是时代境遇与实践发展的内在要求。
以整体性的视野整合碎片化的知识。习近平文化思想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整体性认知。随着中国文化道路的不断丰富与发展完善,必然要求哲学、历史、文学等不同学科之间的更深层次和更广范围的融合。分化与融合之间的辩证关系,实际上是一个动态的辩证互动关系。马克思主义文化学作为一种贯通的智慧,不该受制于学科分化的制约,而是应该始终掌握学科分化与融合的主动性。
文化的现实形态,是古往今来的各种知识、观念、理论、方法等融通生成的结果。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地继承传统-扬弃传统-转化创新-超越传统,本是文化发展的常态。目前,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成长发展的深厚基础。我们要以开阔的理论视野和深厚的历史情怀,以熔铸古今中西一切智慧结晶的理论抱负,面对中国乃至世界所面临的发展和治理问题,自主构建中国理论、中国思想、中国学术,承担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人类文明更化的使命。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主任、教授】
张军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4月03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