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李克强总理会见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及优秀乡村教师代表,寄望广大教师要“坚守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播撒创新的火种”、“促进社会公平”。笔者认为,要落实好总理的“三点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信”、“勇”、“公”等三种品质。
为人师表,教师当“信”。人无信不立。信是信任、责任,更是承诺。为人师表就得坚守岗位不敷衍;授业解惑有才干;热爱学生懂管理,更要修身立“德”。试想,一个道德败坏、素质低下、信念缺失的教师,他能教好学生?因此,广大“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牢固树立理想信念,带头垂范立德,为人师表,自尊自爱。只有如此,才能给国家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
开拓进取,教师当“勇”。勇是勇敢,一种抛弃旧思想旧事物、“播撒创新种子”的精神。不可否认,现阶段,我国教育依然在应试教育的“怪圈”打转。新形势下,这种教育方式对发掘青少年创新潜能不仅毫无助力,反而起到了“扼杀”想象力的作用。广大教师只有勇于突破,不怕碰壁,不断开拓进取,敢于打破藩篱,主动更新教学观念、内容、方法,积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独立思考、自觉钻研的精神,才能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源源不断地注入新生力量”。
有教无类,教师当“公”。公为大公无私,有公心。教书育人,有教无类,“一碗水端平”、不以貌取人这是基本“师道”,谁遵从谁自在。公心对立的是私心,即“贪嗔痴”,佛家称之为恶之根源。如果误入“其中”,不仅会玷污“师者”之名,而且会害了“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孩子。教书育人讲究的是“平等施教”,只有给孩子们搭建一个公平受教的平台,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坏境,才能“依靠他们勤奋学习和自身努力改变命运,开创美好人生未来”。(霍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