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厦门日报刊登了该报记者奔赴浙江采访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的新闻。习近平深情地回忆起自己在福建工作的十七年半历程。当时正值厦门特区成立25周年,作为曾经亲历厦门改革开放的领导干部,习近平高兴地说:“在厦门工作的3年,我感受很深、获益很大。应该来说,这三年的特区历练,对我后来的工作有很大的影响,有很大的帮助。”虽然那时已经转任浙江4年了,可是习近平心中依然惦记着那个自己曾经挥洒过汗水的厦门。
习近平的从政历程多次转变岗位和地方,他的心却时时刻刻关心着自己曾经工作奋斗过的每个地方。习近平2006年在接受厦门日报记者采访时还不忘提到浙厦的合作计划。他坦言浙厦两地的交流合作空间十分广阔。他说:“厦门今后的作用仍然是很大的,特区还要特,特区还有它独特的作用。浙江应该更充分地运用这些条件,进一步去沟通,通过厦门这个平台做更多的事情,做更多的资源整合的事情。”2002年习近平由福建转任浙江,他的“两地情”丝毫没有因为工作地方的改变而转变。相反在“公心”的驱使下,他希望用自己的实际努力,促进两地合作共赢的发展。
领导干部的工作变动是组织的安排,作为领导干部只要心想着国家,为人民做事,他就能在这岗位的变动过程中找到共同的结合点,把为民服务这根“红线”不断的延长。习近平毫无疑问就是这么一位重情重义的领导干部。
在浙江时他谈浙厦合作,这是一个缩影。其实早在多年前习近平从闽东调到福州、省里工作的长达十多年的时间里,他也一直惦记着“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1996年8月5日至10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奔波在闽东大地,指导台风过后的重建工作;他在任福建省委副书记时亲自到闽东沿海乡镇调研,解决海上渔民的生产生活困难,大批连家船民因为习近平的努力住上了岸上的新房;2010年9月5日,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来到他的第二故乡“宁德”调研,在调研期间他回忆起了过去的种种场景。心的依恋,使得习近平不断的发扬着一个领导干部对所主政过的地方的热爱之情。
“两地情”演绎了一个领导干部不断成长的过程。这种情感实际上归根结底是一颗“公心”,心怀人民,无论去哪里工作,都会把工作联系的更加紧密。习近平就是这么一个重感情的人,他爱人民。(学习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