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毕业后两年没见,初次联系就是邀请参加婚礼,甚至提供了银行账号,表示“人不到礼要到”,近日,安徽合肥市民孙先生遇到这“难受”的事。五一将至,合肥市民纷纷反映,接连而至的婚礼和“份子钱”,让人吃不消。(4月27日《安徽商报》)
好久不联系的同学破天荒地跟你打来了电话,简单的寒暄之后开门见山地直奔主题,“礼金账号”不仅让人们“破财”,更让人们感受到情感的淡漠和人情往来的庸俗化。为了多挣“份子钱”,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一些人不管三七二十一,广发邀请函,赤裸裸的“人不到礼要到”,让人心生不快却又无可奈何。
从概念上看,“份子钱”具有 “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意思。长期以来,份子钱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是形成了亲朋邻里的互助互惠体系,二是建构了自己人的身份认同和心理归属,三是搭建了公共事务平台,促进了社会互动。通过份子钱,人们形成了庞大的社会关系网络。然而,在现代社会,份子钱的互惠性、公平性不断被功利化、个性化的算计所代替。
伴随着人情之实的抽离和人情内生规范的丧失,人情异化成为活生生的现实。人情中的仪式越来越少,人情越来越工具化,成为个人算计的对象。从表象上看,人情的名目越来越多,礼金越来越高,周期越来越短;从本质上讲,轻视情感表达和交往行为,注重名利博弈和符号效应。当人情被竭泽而渔之后,剩下的只是名实分离的“空壳子”。
正如北京大学佟新教授所言,在商品化中人们失去了情感表达的手段,因为所有的手段都是物化的、商品化的。份子钱的厚重与单薄往往意味着对当事人的重视程度如何,情感亲疏怎样。为了“脸面”,人们要么“跟着主流走”,要么“打肿脸充胖子”,以透支型消费来维持人情链条。可是,长此以往,不堪重负的人情链条早晚会出现断裂甚至脱节。
对于举办酒席的主人来说,酒席的档次如果比别人差,就会觉得没有“面子”;为了收回成本甚至赚一笔,主人就会想方设法地多邀请人参加。对于“凑份子”的客人来讲,“份子钱”如果比别人少,就会觉得“掉价”。 “份子钱”似乎陷入了“囚徒困境”,每一个人都难以独善其身。
同学是一种情感关系,“礼金账号”是一种工具关系,二者不可同日而语。主动给同学“礼金账号”,既节约了酒席成本,礼金却又分文不少,给人一种借机敛财的嫌疑。更为关键的是,“强扭的瓜不甜”,自愿是人情往来的基本原则,即使老同学无可奈何地送上了礼金,祝福早已变味,没那么真诚了。(杨朝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