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央视牛年春晚举行首次带观众的整场彩排。虽然赵本山、黄宏、巩汉林等笑星大腕请假未到,可彩排现场依旧不乏笑料。当日登场的众多流行歌手,因为在现场真唱,颇不适应,忘词、跑调、破音、跟不上伴奏等现象频频发生,让现场观众不时发出笑声和嘘声。(1月15日《海峡都市报》)
牛年春节日益临近,央视春节晚会剧组加紧排练,然而真刀真枪地上场,却没有预想的效果,真唱还真不容易。不过只要假唱不休,真唱呼声就不会终止。春晚总导演郎昆针对歌舞类节目的“假唱”问题已明确表态:虽然挑战很大,但真唱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因此牛年春晚必然要实现真唱。郎昆的话或也在暗示,此前的春晚歌曲多为假唱,一旦全部转为真唱,难度不小,歌手只怕够呛。与此同时,这对观众的接受心理也是一场考验。
许多流行歌手,看起来光鲜无比魅力四射,但歌曲作品其实多系合成、包装而走红,一旦脱下华美外衣,恐怕远没人们想象中的那么美好。习惯了对口型假唱的他们,如何一下子转得过来,实在是个疑问。真唱检验的不但是歌手的演唱技巧水平,还考验着歌手的身体素质、临场发挥能力等等。在春晚直播过程中,真唱很难确保不出现瑕疵。对参演的歌手而言,这无疑是一种不小的压力。
从观众的角度来说,花钱买票或是坐电视机前,希望看到的还是实实在在的真唱表演,而不是歌手摆摆姿势、对对口型、抛几个笑脸式的假唱。但因歌手真唱中可能存在的不可知因素,导致发挥失态或失常,出现所谓的“笑话”,也在考验观众能否以平和的心态来看待。其实,只要歌手确实已经尽力,大可不必对其太质疑或不问青红皂白地指责讨伐。公众要求真唱,其实还是源于对真实的渴求和对虚假、欺骗的抵制。歌手真唱,哪怕偶有走调,也是真实的一部分,也比虚伪的美丽来得可爱。
2008年11月,文化部公布《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明确规定“营业性演出不得以假唱、假演奏等手段欺骗观众”。并对“假唱”、“假演奏”给出了严格、明确的界定。央视春晚带头真唱,可以视之为对相关禁令的一个正面回应。在当前假唱之风日益泛滥之际,此举具有相当的标识和引领意义。公众也期盼,以牛年春晚真唱为一个基点,真唱之风能更大范围地传递,净化演出市场生态,更多的歌手更多的演出能以真唱来彰显责任和品质,呈示给公众美妙的音乐。[刘永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