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国际上的经济与战略地位日趋领先,已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中国的国际形象随之成为海内外高度关注的话题。一个拥有充沛底气的泱泱大国,在国际社会上当然应具有相称的良好形象。
从海外的角度来看,中国在海外的整体形象,至少包涵了两个不同层次但又息息相关的因素:国民素质表现与国家行为实践。而中国国民素质最具体的表现,可能还是出国游客的行为举止文明。中国经济的快速成长,让相当一部分人迅速富裕起来,也具备了海外旅游或海外留学的兴致与能力。必须承认的是,在中国庞大的人口中,教育程度与文明理念未免参差不齐,一部分游客的行为举止不符合国际上普遍被接受的礼仪程度,也是无可厚非的。但因人群基数相对众多,所以在国际上会更为显眼。
其实类似的状况,半世纪前也曾发生在中国某个率先富裕起来的邻国身上。该国国民出国游时把不文明行为视为理所当然,消息传回该国后,也曾让该国有关部门头疼不已。对于把国家面子看得颇重的该国政府来说,此风断不可长,所以立时大刀阔斧地对外游管理进行改革。如该国曾在好长一段时间内,鼓励旅行社得先在国内给外游团的团员们上礼仪课,对后者晓以国家形象大义、如何遵守秩序、听从导游、注重卫生等,方可放行出国。
演变至今,该国外游国民的文明形象,在国际上已被公认为首屈一指,也成为其他国家外游国民的行为典范。这段历史充分显示出,如果一国的管理当局、旅游业者与外游国民都有改善自身文明的毅力与方法,那国家形象的逐渐改良,还是充满希望的。中国有关当局近来出台了有关外游国民行为文明的指南,可谓是提升外游国民整体素质的重要里程碑,但接下来应聚焦于如何实践指南里的各项要求。从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来看,这一点应该不难办到。
至于中国国家行为的海外正面实践,当然还须考量其他因素。如对任何国家来说,面子或形象固然重要,但也不可因噎废食、本末倒置地把面子或形象看得比国家核心利益更为重要。在一定情况下,一国(尤其是大国)在从事一些从其角度看来是维护其正当国家主权利益的国家行为时,在(尤其是对外)宣传方面也无须刻意强调该意志,以免引起相关各国的不安。
比如近来一些国家反对中国在南海填海造岛。中国在这方面,可加大在香格里拉对话会一类会议上的阐述力度,说明填海造岛在国际合作中具有的积极意义,如作为人道救援中心、反海盗反走私基地等,並以联合巡逻等友善的实际行为来加强与周边国家的战略互信。
中国近来所推出的“一带一路”与亚投行倡议,在国际上已赢得热烈掌声,如在对外宣传上能有所调整,再加上出境游的适当改革,那中国在国际上的整体形象,在长远来说是充满活力的。(胡逸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