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最新评论 >> 正文

把大地当课堂,把信仰种心田

发稿时间:2025-09-08 18:26:00 作者:杨艺辰 来源: 中国青年网

  思想的光芒,唯有与现实对照,方能照进人心;育人的使命,唯有扎根泥土,才能生根开花。前不久,2025“青春华章·豫你同行”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走进河南农业大学,一场关于信仰、责任与传承的对话在校园内外悄然展开。而这场广受关注的活动,正是河南农业大学“大思政课”长期深耕厚植的一个切面。

  河南农业大学,这所高校百余年来与土地血脉相连,把讲台设在田野,把泥土写进教材。这里的青年通过试验田中的每一次播种,理解粮食安全的分量;在助农一线的实践中,体会肩上担负的使命。他们与土地同行,与责任相伴,对“知农爱农”的情感也在一次次接触泥土、回望乡野中悄然滋长。

  在这样的成长路径中,一批可亲可敬的师者,以身作则、润物无声,为青年种下理想与信念的火种。他们用行动回答时代之问,用坚守诠释信仰的厚度:王泽霖教授始终将科研传承与后辈培育放在首位,以大额资金反哺母校,为培养人才注入动力;康相涛院士聚焦技术突破,为乡村振兴赋能;郭天财教授始终与农民、土地紧密相连,常年驻守田间,称为乡亲们信赖的农业专家;汤继华教授深耕育种领域,将心血倾注其中,为我国培育优质农作物品种作出重要贡献。他们不是书本里遥不可及的抽象概念,而是青年眼前看得见、摸得着、学得来的精神坐标。

  而在这些“大先生”之外,河南农业大学的精神光谱,也在一件件平凡善举中悄然铺展:义务劝学30年的刘波涛教授,冒雪为两百多辆自行车套防尘罩的周自琴老师,连续7小时奋战在洪水中救援群众的魏成雨……这些“农大好人”以涓滴善意,托举起校园最温润、最恒久的价值底色,也为“大思政课”提供了最生动的现实注脚。

  这种力量,还在一代代“农大人”中接续流淌。无论是“三夏”“三秋”时节,还是极端天气来袭,河南农业大学“助农天团”奔赴田间地头,专家们测苗情、解民忧、保丰收,足迹遍布中原大地。“科技小院”的青年学生更是将教室搬到地头,把毕业典礼办在麦田里。一次次出发,一次次返程,他们用脚步丈量责任,用实践叩问初心。这些真实行动,不只是知识的拓展,更是信仰与责任的落地生根。

  真正的育人,从来不是“传递一个观点”,而是“唤醒一种自觉”。河南农业大学之所以能够让“大思政课”行之有效,根本在于它始终让青年以亲历者的身份理解国家需要、体悟个人使命,在田野与讲堂之间,在实践与认知之间,走通了理想信念生成的通路。

  多年来,“农大人”用脚步丈量大地、用科研回应民生,踏实回答着“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时代之问。

  更深沉的丰收,正在泥土中孕育;更高远的精神高度,正由一代代农大人接续攀登。(杨艺辰)

责任编辑:乔佳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