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住宅旁有一小块空地,与吴家相邻,吴家建房占用了张家的空地,家人写信告知宅基纠纷,张英看后回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家人主动退让三尺,邻居见贤思齐,也退让三尺,便形成一条六尺宽的巷道,称之为“六尺巷”。后人从中汲取智慧,形成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成为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社会治安持续稳定的制胜法宝。作为基层干部,要从“六尺巷”的典故中深刻领悟其蕴含的智慧,努力让基层治理更加科学、更加有效,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
在基层治理工作中,时常遇到各种矛盾纠纷,如邻里纠纷、土地纠纷、小区改造、道路修缮等民生问题,矛盾纠纷的成因可以说是千差万别,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不是喊出来的,更不是想出来的,而是脚踏实地干出来的。这就要求基层干部要敢于直面问题、攻坚克难,找准矛盾化解的平衡点和着力点,用心、用情、用力打通矛盾纠纷上的症结、解开群众心头上的心结。尤其是对历史遗留问题敢于“揭伤疤”、逐个“过筛子”,理清背后复杂的逻辑,把复杂的问题拆解成几个小问题,精准“把脉”,靶向“开方”,用“小杠杆”撬动解决大问题,彻底夯实平安稳定根基。
基层工作错综复杂、千头万绪,涉及内容多、范围广、跨度大。在基层治理中,基层干部要主动担当作为,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尤其是在处理复杂矛盾、协调利益关系、应对突发事件时,如果心中没底,就容易在群众面前露怯、在基层事务上栽跟头。这就要求基层干部在处理疑难杂症时,要具备高度的责任感,练就一番真本事,不因矛盾难解而畏难退却,发扬“钉钉子精神”,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努力把矛盾纠纷调解往实处做、深处做、细处做,切实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在基层工作中,基层干部还要善于用群众语言去深入群众、带动群众、感染群众。尤其是在化解邻里矛盾纠纷时,若仅停留在办公室,很容易凭借个人主观意念,不分青红皂白下决断,进一步激化矛盾。要借鉴“六尺巷”的做法,主动深入到现场一线、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同群众交朋友、拉家常、话平安,倾听群众“心”声、找到问题症结、解决急难愁盼,努力促成相互理解、各退一步的调解结果。总之,惟有以“礼”相待,才能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增进与群众的感情,努力营造礼让和谐的社会氛围。(朱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