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各地文博热掀起热潮,“到博物馆去看看”成为大众文化生活的新选择,在博物馆里既可以感受中华文脉之“大”,也可以品味时代变迁之“快”,更能够感受到数字化发展之“新”,这些不同的“姿态”让博物馆焕发出持久的吸引力,点燃文化自信之火。
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博物馆是文化的“储存器”,中华文化的风韵透过陈列的文物得以生动展现,每一件文物的背后都有一段故事等着我们去倾听,每一个展品背后都有一扇“时空之门”等着我们去开启。那一封封早已泛黄的家书映照出先辈的家国情怀,映照出他们“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人生追求;那锈迹斑斑的步枪上凝结着铁血军魂,是英雄们奋不顾身的热血豪情和宁死不屈的钢铁意志;那几十年的相册里有“那时候”的印记,人们的“生活轨迹”里有“变化的风景”,讲述着春天的故事。走进博物馆,浓缩的是时间的厚重,感受到的是至信而深厚的崇高信仰,体味到的是纯粹和厚重的情怀,直抵心间的是强大的精神力量。
拓展博物馆的“文化半径”,实现博物馆与观众的“双向奔赴”,必须在创新上下功夫,为之注入“新鲜血液”。借助智慧屏、AR眼镜、三维扫描技术,让这些文物在光影交错、情景演绎、现场体验中“开口说话”,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融入市集、演艺、非遗展示、主题邮局等新元素、新玩法,让“冷冰冰”的文物充满烟火气息,在与公众的互动中更具趣味,搭建起物与人的沟通之桥。《故宫·上新了》采用文物和综艺相结合的方式,揭开故宫的“神秘面纱”,让“无声”的文物实现“有声”传播;天津博物馆的《雪景寒林图轴》,通过计算机技术进行仿刻,让图轴有了“生命力”;陕西历史博物馆把考古现场做成虚拟展厅,观众能够“沉浸式”体验繁复而精细的修复工作……这些“博物馆+”的方式,让文物触手可及、更加亲民,不但能够打破时空的限制、距离的隔阂,还能为人们的精神世界提供丰厚的文化滋养。
博物馆的魅力,还在于会“整活”、重“社交”,一件件新奇可爱的文创产品成功“俘获”了无数颗心,成为了人们的“生活密友”。以明孝端皇后九龙九凤冠为原型设计的凤冠冰箱贴上架三个月就卖出近8万个,河南博物院以商代“妇好鸮尊”为原型的立体拼装积木“花式出圈”,故宫博物院里“纵有要事,醒来再议”的午睡毯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追捧……丰富多彩的创意如同“万花筒”,文创赋予了传统文物更鲜活、更时尚、更社交的文化表达。为了买到心仪的博物馆文创小物件,有人排最早的队,有人为之奔赴千里,有人把收藏这些物件当成爱好,越来越多文创产品“出圈”,释放出强大的吸引力。故宫博物院里,紫禁暗香疏影梅鹊小夜灯尽展“中国式浪漫”;敦煌研究院里,琵琶镜梳礼盒精致唯美;陕西历史博物馆里,“青铜小分队”系列盲盒憨态可掬……层出不穷的“潮”文创打破潮流与传统的边界,为古老文物增添了新鲜活力。
今天的博物馆,越来越“有趣”了,越来越“好懂”了,越来越有流量了,这座文化殿堂焕发出新的光彩。未来,要在传承和创新、守护和传播中,继续写好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这篇大文章,不断为坚定文化自信、铸就文化新辉煌作出新贡献。(郭素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