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周年。10年间,京津冀在产业、交通、人才和技术等方面均取得显著进展,整体实力大幅提升。通过2014年京津冀三地的GDP总量近6.65万亿元,而到2023年这一数字已增至10.4万亿元这一组数据的对比,可以清晰地看到京津冀地区的发展变化。
从医疗到养老、从教育到社保、从就业到旅游,京津冀协同发展为三地百姓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的获得感。2023年,京津冀取消异地就医备案,4900余家定点医疗机构实现跨省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7000余家定点医疗机构实现跨省异地就医普通门诊费用直接结算。十年来,200多所京津中小学幼儿园与河北200多所学校开展跨区域合作办学,累计成立15个跨区域职教联盟、22个高校发展联盟……
交通一体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京津冀携手打通“大动脉”,不断畅通“微循环”。十年间,“轨道上的京津冀”不断完善、延展,一大批高铁陆续开通运营,十多条公交线路每天超2000个班次在通燕高速、京平高速上飞驰,“同城效应”日益显现。
如今,京津冀之间的“手”越“牵”越紧,交通一体化成果正更多更好地惠及我们每一个人。2023年12月,津兴城际铁路正式开通,京津冀区域的“高铁版图”再迎“新成员”。现在京津冀区域高铁总里程达到2576公里,“轨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形成,主要城市之间实现1小时通达;环京通勤定制快巴客运总量超100万人次。
完善的交通网络不仅推动时间的缩短和距离的拉近,而且带动人流、物流、技术流、资金流在区域间加速流动。不仅缩短了城市之间的距离,也为老百姓的日常出行提供了极大便利。现在,我们在天津看到越来越多的北京、河北的游客,早上坐着高铁吃“天津风味早餐”,晚上坐着游船观赏海河夜色,当晚返回家中已成周末天津一景。
在文化方面,京津冀协同发展促进了三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互通开放和一系列文化活动的举办,让京津冀地区的老百姓能够享受到更加丰富的文化生活。同时,随着路网越织越密,三地间产业加速融合,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的“手”越“牵”越紧。“轨道上的京津冀”更加便捷,“北京研发、津冀转化”的科创产业链加速形成。条条轨道上穿梭的不仅是高铁,更是思想和创造的“火花”。
京津冀携手书写新的时代答卷,地相接、水相连、人相亲,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美好愿景正成为现实,给我们每一个人带来了体现在交通、生活、文化等多个方面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为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和文化生活带来实质性的提升。(文/王自力 漫画/张蕴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