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评论 > 最新评论 >>  正文

吹实基层“减负”不“减服”的良哨

发稿时间:2019-03-19 11:02: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作者:张倩楠

  中共中央办公厅近日发出《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明确提出将2019年作为“基层减负年”,为基层“松绑”、给基层“瘦身”、让基层“轻装上阵”成为新时期的工作导向。基层是连接群众最密切最真实最深入的触角,是各项政策、制度、规定得到推广、落实和反馈的末梢,只有充分发挥好基层的堡垒、模范和服务作用,党才会有力量,人民群众才能幸福。 

  为做好新时代的群众工作,为基层减负增服,北京市推行的“街道吹哨,部门报到”综合治理机制得到不少关注和认可,让基层能够更好地面向群众、面对问题、破解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为基层减负,从“有哨”做起,建立问题的响应机制。先要明确“给谁哨、谁吹哨、吹何哨”的根本问题。避免无哨、假哨和空哨的形式主义。哨声是群众的呼声、百姓的民生,反应的是群众的切身利益。空哨假哨引不起对需求的共鸣、连不起对群众对牵挂,推不动具体事务的落实。为基层减负,是让基层干部从形式主义的捆绑中抽离、摆脱文山会海的回潮、多频考核和盲目留痕的困扰,能更好地用手脚、用眼睛、用心去丈量脚下的土地。只有赋予基层集结号的良哨,才能有一拍即合、令行禁止的治理效应,才能更好地打通群众问题的“直通车”。

  为基层减负,从“吹哨”调动,建立寻因的共参机制。要明确“谁听哨、谁应哨”的基本问题。群众诉求是千头万绪,纷繁复杂,涉及业务之多、领域之广、职能部门之繁杂。各方各口要明晰自身的责任田,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参与到共商共策之中。不能有“不到、迟到和替到”的敷衍心理,不能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不作为现象。看似微小的个案问题,折射的是群体性的诉求,是民生、民情和民意的集中反映,责任各方的积极应哨,是缩短基层服务最后一公里的最佳选择。

  为基层减负,从“回哨”完善,建立解决的合作机制。要明确“哨声为谁吹,谁是解铃人”的关键问题。仅靠基层的单打独斗,奔走相告只能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群众问题的跟进、解决和反馈需要每一方伸出援手。吹哨只是手段,报到才是目的。不能把到场开会作为问题解决的终点,不能把出具意见建议视为追责纠责的隐患,更不能踢皮球、打太极,会上一套、会后一面。为群众吹哨,以群众需求为起点,以群众满意为终点,才是为基层减负,为群众增服的最佳路径。

  吹好哨,勤报道。为基层减负是为了让基层更好地将担当落实,将服务落地。只有吹哨者能吹哨、吹好哨,听哨者听到哨、解好哨,才能让减负增服发挥实效,实现减负的初心。(张倩楠)

责任编辑:王凤标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