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哲学给我的首要感觉是虚无缥缈,我将它视作距离自己很遥远的一门社会学科。直到在大学课堂中系统学习了马克思主义,授课老师常结合实际情况讲解哲学理论,我才发现其实哲学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哲学的理论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许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冯定先生曾说过:“真理是平凡的,真理是跟平凡的事物和平凡的群众分不开的。”这正是证明了哲学对于今天我们的现实生活是有很强的关联性的。当我遇到困难,我已经习惯于求助哲学,希望用哲学的视角寻找破局的方式。在充满就业焦虑的今天,我试着把主要矛盾、实事求是与实践三方面的哲学理论与大学生求职难题相联系,果然为我解开了“在校期间该向何处努力”的困惑。
主要矛盾方面的理论可以帮我们抓住重点,集中力量。在复杂事物自身包含的多种矛盾中,每种矛盾所处的地位、对事物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总有主次、重要非重要之分,其中必有一种矛盾与其它诸种矛盾相比较而言,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这种矛盾就叫作主要矛盾。人力资源供需不匹配,是当前我国就业领域面临的主要矛盾。作为大学生,我们需要重点解决的一个就业难题是如何使自身能力与企业招聘需求相匹配。因此,我们应该善于抓住重点,在校期间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放到可以使自身能力和企业招聘需求相匹配的事情上面。大学生能否成功就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生能否抓住求职市场供需不匹配的主要矛盾,从而去安排自己宝贵的大学生活。我们应该以主要矛盾为根据,珍惜每一天的时间,不迷茫、不懈怠。当我们承认了这一主要矛盾,就面临下面的一个问题: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大学生,这就要求我们用到实事求是的哲学理论来思考。
实事求是方面的理论可以帮我们了解信息,打破信息差。坚持实事求是,就要深入实际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从零乱的现象中发现事物内部存在的必然联系,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供需不匹配是现象,信息差是本质。大学生在校园里无法近距离观察企业,无法准确地捕捉企业想要招聘的学生画像,因此我们应该走出校园,去积极探索和分析企业的招聘需求。我们可以通过参加企业开放日,打破信息差,加强信息共享,了解企业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企业文化,从中发现企业所青睐的能力。企业有所呼,学生有所应,根据需求来确定供给,选择我们在校期间应该培养的能力,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此外,通过切身实地的考察,我们可以了解到某个企业是否适合自己、是否值得自己去为之准备,这便于我们剔除不合适的企业,缩小求职范围,减少求职决策的复杂性,更加精确地锁定目标。当我们确定了目标企业以及该企业所需要的能力,就该在实际生活层面培养自己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用到实践的哲学理论。
实践方面的理论可以帮我们提高竞争力,避免同质化。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我们要利用了解到的信息,去实际地修改我们的日程安排,提高相应能力,不能光想不做。如果企业需要的是良好的表达能力,我们可以去参加辩论赛、课堂汇报、宣讲团等与提高表达能力相关的活动;如果企业需要的是良好的文字处理能力,我们可以通过写练笔、投递稿件、参加学校宣传部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写作功底。在学习课堂知识的同时,根据我们所调查到的信息去展开对自己的训练,提高相关能力。在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增多的环境之下,发掘自己身上的亮点,避免落入同质化的困境,是我们增强自身求职竞争力的重点。积极投递简历与参加面试,在得到企业反馈后,对自己的简历与面试表现进行复盘,准备出更好的简历与面试表现,这正是我们求职能力的螺旋式上升。
面向未知的未来,我们如果能利用好主要矛盾、实事求是与实践三方面的哲学理论,就能更好地把握求职发展趋势,用科学的判断、前瞻的眼光洞察就业市场上可能出现的机遇和挑战,进而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我们的能力,使它与企业招聘需求相匹配。有了哲学理论的帮助,即使通往求职的路上有困难,我们也能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只要我们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并付诸行动,把与困难作斗争看为一种乐趣,我们就一定能战胜困难,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张振洋 北京建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