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产生,往往是历史与思想作用的产物,但它一定是映照在一个个“人”身上。一百多年前,千千万万个爱国青年如同一个个星火,撕破旧中国沉重的黑幕,他们势如奔腾,汇聚成改变近代中国的强大力量。后来成为中国哲学家、教育家的冯定,就是其中的一份子。
冯定生于1902年,他成年之后,蹒跚走过近三百年的清王朝已经土崩瓦解,但整个国家并没有如愿地“走向共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内忧外患,身处风云际会时代的热血青年,都想用自己孱弱的肩膀扛起爱国之心和奋发之志。在上海商务印书馆任文学编辑的冯定在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后,坚定地认为这是能够为中国的解放和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从“风物长宜放眼量”的时间长度来看,冯定这一对于思想和理念的重要抉择,是站在了历史潮流的一边。
成长,都会有烦恼。青年时期的冯定,个人和家国的前途命运给他带来太多的未知和迷茫,很多时候甚至是生与死的考验。在冯定加入中国共产党一年后的1927年,蒋介石对共产党进行突然袭击,一场突如其来的狂风骤雨席卷了整个国家,中国革命形势急转直下,无数的共产党人被大浪淘沙。作为一名纯粹的马克思主义革命者,冯定从真正意义上的“至暗时刻”一路走来,经历抗日和解放战争的战火考验,最终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足见他革命意志的坚韧不拔。
和拿着枪炮闹革命的战士不同,冯定的武器是手中的笔——他长期负责我党的文化教育宣传工作,创作出大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书籍和关于青年人生观的书籍,让无数有志青年完成了思想上的蜕变。冯定在抗日战争期间出版了《青年应当怎样修养》和《抗战与青年》两本著作,号召青年应该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积极加入抗日救国的战斗中。思想是比子弹、比枪炮还有力的武器,它从书本里“上膛”而出,就会奔着胜利而去。
风雨如晦早已经成为历史烟云。现在,未免有人会问:冯定在以前所创作的作品,是否就意味着“过去式”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冯定始终奉信着“人生就是进击”这个理想信念,他所要面对和服务的,是“一代人有一代人使命”的新青年。这也意味着他的思想和作品是与时俱进的。
就拿冯定最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平凡的真理》一书来说,它自1955年出版发行以来,先后共印过11次,行销50万册,是一部流传甚广、进步青年十分喜爱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读物。历史场景几经转换,我们回顾冯定关于哲学的所思所言,同样能感受到润泽当下的思想力量。
关于实践,冯定说:“没有实践,纯粹的思想活动就失去了意义;只有在实践中,理性活动和感性活动结合起来,脑力活动和体力活动结合起来,于是理性和脑力才发挥作用了。”
关于认知,冯定说:“人必须认识世界并且改造世界,然而为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同时就得经常认识自己和改造自己。那么怎样认识自己和改造自己呢?这就需要修养。”
关于意义,冯定还说:“人生的有无意义,不在于生命的长短,而在于是否真正发挥自觉能动作用。”
……
用青年读者听得懂的话,去解释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方式方法很重要。冯定从不掉书袋,完全运用自己质朴、活泼和近于大众化的语言娓娓道来,不会给人一种艰涩难懂之感。也正是如同亲切交谈般的阅读中,青年正确认识世界,深刻领悟人生哲理。
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是一个人境界提升的最佳路径之一。在1980年的时候,有一位年轻的解放军战士给冯定写了一份信,信中说以前的自己是一个没有文化的战士,自从接触到冯定教授写的《平凡的真理》,就马上吸引了他。哲学的开卷有益,当是如此。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们要传播好马克思主义,不能照本宣科、寻章摘句,要大众化、通俗化。”冯定就是这样一位能够把马克思主义本土化讲好的人。翻看《平凡的真理》,会发现书如其名,作者冯定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转化成广大青年听得懂、听得进的通俗表达,就是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化的生动展现,这放在当下,都是极具借鉴意义。
时间或许有“昨天”与“今天”之别,但一个人、一本书的魅力,却能始终如新。历程已经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必然离不开哲学的“立梁架柱”。学哲学、懂哲学、用哲学,这本身就是青年对“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践行。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当下,青年用哲学经典来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对于干事创业是大有裨益的。在此,我们不妨走近冯定,了解他的其人其事,翻看《平凡的真理》一书,去感悟哲学的“开卷有益”,去充盈奋斗拼搏的精气神!(谢伟锋 中国铁路南昌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