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民政部发布《2024年3季度民政统计数据》,其中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结婚登记共474.7万对,同比减少94.3万对。结婚数量的减少,一定程度上是当代年轻人“婚姻恐惧”心理的现实反映。实际上早在2016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问卷调查中,就有61.2%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存在“恐婚”倾向,其中8%的受访者更是坦言“十分严重”。年轻人“恐婚”由来已久,并随着社会发展该现象呈现出逐渐严重的趋势。
现象背后的本质是深刻的。“恐婚”所“恐”究竟所为何物?“恐婚”现象在男女性别中的分布有什么差异?在媒体多元化的今天,年轻人的婚姻观受各方社会声音所塑造和左右,我们究竟该如何克服单身所代表的个人主义与婚姻所代表的集体主义之间的潜在张力、从个体出发克服时代焦虑,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实现的统一?本文将采用冯定先生在其著作《共产主义人生观》和《平凡的真理》中阐述的思想,并将共产主义人生观作为分析框架,相信这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方法将会为我们提供关于应对婚姻恐惧的深刻启示。
探究恐婚现象的根源可以从社会与个人两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而这两个层面的因素也是相互作用和影响着的。根据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婚姻观念变化首先是时代社会发展的必然反映。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时期,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同时随着社交媒体扩张与各个社会群体意识的强化,多元声音交织碰撞,形成了一个观点纷呈、信息丰富的公共话语空间。经济社会的变迁必然会引起思想观念的阵痛与变革。“就业难”、内卷、消费降级……现实的经济压力,使很多年轻人难以承担婚姻的经济负担,包括买房买车、育儿养老等等,自然对婚姻就会有一种畏惧的心理。同时随着社会流动性的增加,年轻人们自我发展的空间也极大拓宽,相较于扎根家庭,很多人会更倾向于选择追求个人职业发展与自我实现,对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或者是反过来的婚姻模式产生了质疑。
同时,文化背景对年轻人的价值观与行为模式也有着显著的影响,与恐婚的心理因素相关的是个人主义在年轻群体中的盛行。冯定先生认为个人主义思想有着浪漫的表象特征,这种“浪漫”的包装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为了迎合当今社会人们个体意识的觉醒与强化,婚姻的弊端与不幸被一些社交媒体过度放大。虽然网络言论是现实观念的体现,但它反过来形成的社会舆论压力也影响了人们现实的婚恋抉择。就这样,年轻人在步入婚姻之前便早已滋生了与伴侣相处的焦虑感,对日常琐事引发的矛盾感到抵触与恐惧,不愿意与人结成亲密关系。“不婚主义”的本质逐渐变味,与独立、自强、自由等价值形成了绑定关系,从一种遵从内心与现实的理性选择沦为被无数人不经过思考就追捧效仿的“时尚单品”。其次,消费主义鼓吹将物质享受作为获得心理满足的主要手段,在这种价值选择的裹挟下,超前消费、及时享乐等生活方式逐渐成为年轻人的第一志愿,而不愿去做结婚育儿等人生的长远打算。如果说经济压力与自我实现使年轻人不得不被迫放弃婚姻,那么在浪漫表象的自由主义文化塑造中,不婚则是年轻人的一种主动选择,这背后的思想动机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冯定先生在对男女爱情的论述中提到,私生活若涉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不该被看作是简单的私生活,而是涉及个人与集体的相处。综合上述对于恐婚心理的原因分析可见,年轻人婚姻恐惧的思想根源,是单身代表的个人主义与婚姻代表的集体主义之间的一种内在张力。人,作为社会性动物,免不了个人与集体的相遇,也就自然免不了二者之间可能的冲突与矛盾。恐婚之恐,实质是对困难与矛盾的一种逃避态度,是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冯定先生对这种人生观持否定态度,而肯定积极、正确的共产主义人生观:这种人生观,会认识到矛盾的普遍存在,从而不惧怕矛盾而主动使矛盾由不利方面向有利方面转化;这种人生观,会不断主动积极地认识世界,因此总是充满信念、乐观向上;这种人生观,会建立自觉的集体主义,充分发扬友好团结的友好精神,将个人与集体利益结合起来。
如何运用冯定先生的共产主义人生观来指导我们关于爱情与婚姻的实践?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矛盾的观点告诉我们,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看到事物的利与弊。因此无论是网络舆论对婚姻焦虑的过度放大,还是对婚姻爱情抱有过于浪漫的幻想,都是片面的、孤立的认识。一方面,婚姻是一种法律契约,伴侣在其中既是互相提供感情支持的爱人与家人,又是同甘共苦、共同前行的合作伙伴。另一方面,个人在迈入婚姻之前也要冷静理性地考量结婚后可能面临的牺牲与挑战,比如个人自由的受限、与伴侣的矛盾等等,认真分析当下是否有应对婚后考验的能力后再作出决定。矛盾分析的方法论还体现在对结婚对象的选择上,冯定先生说过要“慎重选择对象”,既看到一个人的优点,也要看到他的缺点,这既是对自身负责,也是对爱情与婚姻负责。
在拥有了对婚姻与伴侣全面客观的认识之后,我们还应该怀有长久的乐观主义精神。冯定先生认为,有着正确世界观的人能认识到世界有规律、人可以认识世界,因此总是充满着信念和乐观主义。尽管婚姻生活中存在诸多挑战,但只要我们善于运用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彼此信任、善于沟通,就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被动与悲观态度绝对是不可取的。冯定先生指出,乐观主义来自远大理想与不懈实践,结合婚姻来看,两个人既要有长远的目标规划,又要脚踏实地经营生活。古人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婚姻所形成的家庭结构是社会秩序稳定和谐的基础,是我们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小合作单位,夫妻二人在并肩奋战的同时生儿育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传递薪火,就此而言,婚姻不仅是个人意愿的体现,更蕴含着对社会与国家的责任与承诺。而实践的态度首先是对真理负责的态度,从他人和网络上获得的关于婚姻的认识终究只是二手资料,不同的人、不同的关系之间本身就情况各异。判断认识是否正确,需要将其放入实践中进行检验,或者至少要建立在自身实际爱情经验的基础上,纯粹地道听途说、人云亦云是不可取的。同时,乐观的态度还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事物发展过程中虽然充满坎坷,但总方向是发展和上升的。经济、情感等各种难题虽然是生活的常态,但一定不是一成不变与恒久存在的。我们既要对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充满信心,又要对自己与伴侣充满信心,与国家和民族共同成长进步,脚踏实地、艰苦奋斗,才能在婚姻中创造美好生活。
最后,我们作为一个个单独的个体,婚姻便是我们面对的最小集体。许多人畏惧婚姻的原因是害怕“结婚后会不幸福”,但婚姻并不代表着幸福,幸福的婚姻是要两个人共同经营的。我们应摒弃个人主义式的浪漫论调,看到婚姻的不完美,并能为了集体利益去适当让渡自身的部分利益,去包容、去磨合、去奉献。两个人遇到分歧时,要善于求同存异,在经常的自我反思中建立一种冯定先生所言“自觉的集体主义”。如此,我们才能在经营婚姻关系中超越时代的浮躁与焦虑,在“愿得一心人”的安稳幸福中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实现的统一。(徐嘉扬 中国人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