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当代青年,随之想到的名词是“自由”“随性”,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物质资源极大丰富,国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与之而来,青年群体也成为消费的主体,相较于其他人群来说,这一代青年由于年龄、教育、观念等差异呈现出独特的消费观念。刚刚结束的“双11”大促数据表明青年消费的品类多在旅行用品、演唱会门票等,不再因为什么商品促销活动力度大、价格低而选择,更多地注重满足自身的需求,由“什么划算买什么”转向“什么喜欢买什么”。青年的消费观念呈现出自主化、多元化的趋势,“悦己消费”成为青年群体的热议的焦点,也蕴含着青年群体消费的新价值取向。
何为“悦己消费”?通俗而言,是在消费中更加注重消费过程的体验感以及商品对于自身的满足。“悦己消费”的出现,不单是个人消费行为的新变化,更是时代发展的写照。经济的快速增长使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了显著提升,人们对生活的需求和向往,不再仅停留在物质层面,更加注重自身精神、能力的丰富和塑造,尤其青年群体,他们更愿在能力范围内最大限度的满足自己、取悦自己。
从哲学的眼光去审视“悦己消费”,这一观念的产生存在着商家和消费者的博弈,社会化大生产带来的资本无序扩张的趋势,客观上要求社会产生更多的消费需求来满足无限扩大的生产;为了实现这一预期,商家通过网络平台、社交媒体、实体广告等途径灌输新的消费观念,形成新的消费文化,与“悦己消费”同时出现的新名词“爱自己”,将“爱”与“消费”划等号,纯粹的情感得到了物化。人们不再关注商品的价值,商品对于人们的价值尺度也发生了转变,侧重于商品带来的情绪价值,混淆了商品本身所具有的价值与购买商品这一“爱自己”行为带来的附加情绪价值;然而商品交换是按照凝结于商品中的社会无差别的劳动价值决定的,混淆了商品的价值构成,随之引发的便是贴着标签的商品捆绑着严重溢价现象。
视角切换到消费者,“悦己消费”观念的产生是当代青年生活状态的反映,数字化时代促使青年群体个体化,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青年以个体为基本单元参与社会生产,人与人的关系及相互作用在数字时代逐渐淡化,呼吁着青年独立生活。获得独立、自由同时也获得了孤独,因而青年群体对情绪价值的需求日益凸显。社会的高强度运转和网络带来的生产方式快速变革,不断涌入新的生产要素,竞争的激化、变革的不确定性让青年群体陷入现代性焦虑,从学业、升学到就业、求职,从恋爱到婚姻等等环节都对青年施压。网络为青年群体提供了一个不同于现实社会的虚拟空间,没有社会关系的捆绑,青年们渴求从网络时空中获得对现实生活所缺失的补偿,因而当资本以“孤独”“陪伴”“关爱”等关键词来赢得消费者的认同感时,消费者便心甘情愿的为这份认同买单。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指出,自然界、人类社会、人都是在不断变化发展中的,人们需要通过实践不断满足自身的需要同时实现自身的发展,前者指代人们生活和再生产需要,后者包含着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等等;欲望的满足并不能带来对自身发展的促进,身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个人,其价值的实现,在于如何实现自我的发展,如何以自我发展促进社会发展,融入社会发展的总进程中。因此,以消费来作为个人价值体现显然是对个人价值的模糊和物化,也是青年群体社会意识淡漠的写照,忽视了个人发展必须以社会发展为基础,个人价值的实现离不开社会价值的依托。
认识青年群体消费观念蕴含的价值取向,对于我们如何培育青年价值观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首先,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青年在消费、生产、生活等多领域贯彻这一理念,生活上简化需求,消费上精简品类,生产上适度体量,促进市场生产与需求之间相互平衡。其次,增强理性思维培养,针对青年群体的消费观念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的协同机制,通过多方合作,将消费观念引导渗透到消费产生的全过程,潜移默化塑造青年群体正确的价值取向。最后,加强青年价值观培育,青年群体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到学校、生活多时空,增强青年群体的社会责任意识。
青年群体是社会发展的希望所在,全社会应当重视青年群体日益显现的新特征、新动态,分析解决青年群体中存在的新问题,保驾护航青年群体的成长成才,引导青年群体成为科级创新的生力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先锋力量。(王泓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