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前,艺术大师安迪·沃霍尔曾预言:“在未来,每个人都能成名15分钟。”半个世纪后的今天,预言已然成真,收录于2015年《咬文嚼字》十大流行语排行榜中的“网红”一词及其所代表的网红文化证实了这一预言。
从诞生之初仅代表人的“单一性”,再到当下能代表某一款现象级爆款产品甚至是一座城市的“多样性”,网红文化的内涵随着社会进程在不断更新迭代,可以说,有“网红”的地方就有流量。
如今,网红文化的盛行逐渐引起人们的担忧,大家开始担心起“网红”们走红暴富方式会塑造扭曲的价值观,影响青少年的价值判断,让青少年陷入不切实际的网红梦,不久前的“必须割掉危害孩子这颗全民网红毒瘤”话题更是沸沸扬扬,登上微博热搜。
或许,你也曾为“流量喧嚣”而心动,有过一颗成为“网红”的心。但如何避免被流量带着跑,如何做出独立清醒的判断,仍是我们在“流量时代”值得理性思考的问题。
哲学家冯定提出,“人在实践中应从动向和趋势去观察问题”,认为“肯定和否定绝不是绝对的,而是对立的统一”。凡事都有利弊,“网红文化”和“流量”的潜在危害不是“一刀切”的理由,要引导大家看到网红文化下的肯定与否定,看到自身的长处与短处,方能把握“动向和趋势”,对现实世界有自己的基本判断,做出远比我们想象中更理性、更合时宜的人生选择。
作为发展动向和潮流前沿的网红文化,笔者看来,至少有三方面正向价值:
从社会层面看,有助于“万类霜天竞自由”,为“人生逆袭”提供新赛道。这条赛道,可以说是“英雄不问出处”,一切靠实力说话。无论是宝藏博主李子柒,还是科技博主“你好何同学”,都体现了网红赛道上精准努力、拼命坚持的意义,自带满满励志标签。他们当中,有人在命运的不公中跌倒又爬起,实现“逆风翻盘”;有人在热爱的赛道上精耕细作、绵绵用力,收获了无数共情和共鸣。这些励志的故事,恰恰是青少年所需的,也正是这些打上励志的标签,让“命运的齿轮”有了转动的可能。
从经济层面看,有助于实现“以流量换增量”,为经济发展带来新可能。网红通过强大的“吸粉”“固粉”能力,依靠粉丝的数量和购买力实现商业变现,带动服务业和制造业上下游转型升级,成为就业“蓄水池”和促消费“动力源”,实现了助推“网红”变“产业红”“经济红”。网红城市打造也成了文旅业发展的一种新模式,从淄博烧烤一夜爆红,到哈尔滨凭借冰雪游火出圈,都是网红“符号”带城市“出圈”的典型案例。此外,不少“山播”“村播”网红,则通过直播为当地特色农副产品带货,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农产品去库存的问题,还激发了乡村文化旅游以及非遗文化产业的新业态活力。
从文化层面看,有助于“老树发新芽”,为传统文化找到“新土壤”。网红文化的纷繁多元、受众广泛特征,让原本无人问津的优秀传统文化找到了“趣缘群体”,找到了链接时代的途径。他们当中,有用传统技艺演绎极致浪漫的“江寻千”,“铁树银花落,万点星辰开”的打铁花画面震撼人心;也有用京剧戏腔唱古风歌曲的“00后”女生,一首《赤伶》让更多人看到了京剧艺术的“另一面”……这种根植于网红文化之中的“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让非遗传承始于热爱、敢于突破,不失传统,更胜传统。
与此同时,隐藏在网红文化正面价值观后的“网红乱象”不容轻视和忽视。青少年虽已是网民主力军,但其尚处于价值观形成期和变迁期,在良莠不齐的信息和数据流量牵引下,他们更加迫切需要以辩证和批判的眼光,对网红文化的“乱象怪象”保持独立清醒的认知。
警惕“劣币驱逐良币”,向“网红糟粕”说“不”。网红文化是“通俗”的,这也是其易被接受的原因之一,但就像冯定先生之于哲学的态度一样,“通俗并不意味着降低质量,也不是流于庸俗”。当前,网红文化中夹杂着不少负面内容,比如内容低俗、消费主义盛行、价值观扭曲等。一些人将“审丑”“耍宝”当卖点,刻意扮丑、装疯卖傻、编造故事、制造“烂梗”、打擦边球等来吸睛圈粉,这些内容不仅会带偏审美,还会带来文化空洞。一些人无底线“炫富”,在网络上宣扬扭曲的金钱观、消费观,传递拜金主义、物质至上所带来的不良攀比还会引发许多社会焦虑、对立情绪。还有些人写剧本、“凹人设”,甚至不惜造谣传谣、煽动网暴来“博眼球”,比如制造“摆拍事件”的“猫一杯”等,其本质是用虚假的情节和夸张的表现迎合大众猎奇心理,不仅辜负了观众信任,还破坏了网络生态的真实性和健康氛围。
警惕“幸存者偏差”,不将“少数人的成功”误认为“多数人的捷径”。人们只看到网红们享得“泼天富贵”,却没有意识到过程中的“命途多舛”。数据显示,以直播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主播中,95.2%月收入为5000元以下,仅0.4%主播月收入10万元以上,存在较大“幸存者偏差”。网红们“风光赚钱”背后的真相往往是没有一技之长,就实现不了“长红”,流量来得快去得也快,甚至会将你“反噬”于无形之中。在网红群体中,光鲜亮眼也只是少数人的成功,绝大多数逃不过内容同质化、创作枯竭、本领恐慌的命运,最终被“大浪淘沙”。
警惕“脱实向虚”,相信脚踏实地才能仰望星空。无论是“网红文化”还是“网红经济”,都需要以真心实意、真才实学、真材实料为基础,以实体产业为支撑。在“流量至上”的舆论场上,要积极摆脱“数字崇拜”的文明病症,强化虚实边界意识,认清虚拟空间只是现实世界的补充,多关照自身的直观感受和真实体验,要重视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提升,只有“自我提升”才是真理;要多给自己“提提醒”“充充电”,提升网络空间清醒判断、理性表达、文明互动等能力,防范隐私安全,避免网络暴力、饭圈互撕等问题。
当我们追逐流量时,不妨停下脚步,问问自己:“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流量固然可以点亮一瞬的光辉,但唯有内心的丰盈与脚下的踏实,才能支撑起经久不息的生命力。正如行者在星空下仰望,繁星点点虽美,但最值得追随的永远是那颗心中不灭的北极星。愿我们不惧潮涌,亦不随波逐流,在万千喧嚣中,听见那属于自己的独特回响。(蓝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