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换药,一天来两次,一次两句话‘体温正常吗’‘有事按铃’。”10月24日,在沈阳市一家专科医院的呼吸内科病房,一位肺炎患者家属张硕抱怨说。他不知道,白班的责任护士李丽丽一个人负责6位患者,当天除了打针发药,巡房观察患者病情及输液情况,还写了护理记录,备血、采血。新收两位患者,护送一位重症患者外出检查,忙到下班时连口水都没喝上。现实中,许多面临张硕同样窘境的患者及家属选择雇佣护工。(11月3日 《工人日报》)
护士工作的繁忙与辛苦,是很多人难以想象的。据《中国护士群体发展现状调查报告》显示,94.1%的调查对象认为,护士工作内容中占比最高的是打针发药,而对护士的具体工作并不了解。很多患者及家属甚至觉得高价请的护工已经替代了护士的工作。“护士不够,护工来凑”,反映了患者及家属的无奈,也折射出护士群体发展令人担忧的一面。
据介绍,截至2018年底,全国注册护士总数超过400万,每千人口护士数达到3人。尽管护士数量近两年来有明显增加,但护士紧缺仍是临床面临的一大难题。根据此前世卫组织统计,挪威每千人拥有护士数量达17.27人,美国和日本分别为9.8人和11.49人。更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已进入老龄化快车道,老年人口增长迅速,根据国家卫健委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2.49亿人,占比17.9%。其中,患有慢病的老人约1.5亿人,失能、半失能老人约4400万人,现有的400万护士远远难以满足老年护理需求。
有需求就会有市场。在“护士不够”的情况下,“护工来凑”成为必然。护工虽然解了患者及家属的燃眉之急,但替代不了护士。护士不仅仅是打针发药,还包括护理处方、康复指导、心理疏导等,而护工只是生活的照顾者。“护工来凑”增加了患者及家属的经济负担,也容易导致医疗纠纷等问题,同时对护士群体也带来了不小的“心理创伤”。正如有人质疑,为何技能水平比护士差,却赚的比护士多?2017年发布的《中国护士群体发展现状调查报告》显示,76.5%的护士月收入低于5000元,37.6%低于3000元;此外,有90%的护士不能明显感受到社会大众对护士的尊重。这也道出了当前一些医院护士人手紧缺、优质护理难推广的关键原因所在。
显然,对于“护士不够,护工来凑”现象,更应视为一种职业预警。如何让护士有一个与付出相应的地位,需要有关部门给予足够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一方面应从法规政策层面,建立起工作量、劳动强度、技术和风险程度与收入、晋升等收益成正比的激励机制,劳动价值和报酬相匹配的分配机制;另一方面,充分调动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包括在岗位设置、绩效分配等方面,对编制内外人员统筹考虑等。同时,将护士纳入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建立高校护理专业学费减免、持续教育培训、政策补贴等制度,增强护士职业的吸引力。当然,也更加希望全社会理解和尊重护士,让护士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付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