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来,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的事关民生的改革方案,已一步步传导到基层,深入到民心,真正做到有政策、有公开、有解读、有落实、有回响。(9月25日 人民网)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这一热词牵动的不只是新一届中央领导班子革故鼎新的决绝之心,更牵动着老百姓对中央“破痛点”、“克难点”的殷切期盼。从最直观的数据来看,2014年,中央深改组确定的80个重点改革任务基本完成,2015年各方面出台改革成果415条,2016年前8个月已召开8次会议,审议改革文件60个。如此实在的深改“大数据”,呈现出的是中央言出必行的成绩,是让老百姓希望变成生活现实的最有力凭据。
万事开头难,但开弓必无回头箭。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改革是一场革命,改的是体制机制,动的是既得利益,不真刀真枪干是不行的。”啃硬骨涉险滩,是全面深化改革每迈一步都需面对的现实问题,蹄疾步稳的改革进程需要配套的是有的放矢的改革硬招实招。近三年来,针对不同改革领域、不同改革群体,中央深改组分别从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文化改革体制、社会体制党的建设制度等6大方面出台了指导性文件,制定了相关改革领域的总体方案和配套规定办法。其所对准的焦距,所点击的穴位,恰恰是对“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的精准呼应。
更应看到,深改组“高大上”的顶层设计,对接的是沉甸甸的民意。比如,31省份开展公立医院医药价格改革,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矛盾;取消农业户口统一为居民户口;教育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异地补换领身份证全国铺开等等。改革不断释放出的民生红利,正一步步传导至基层,深入到民心,正在各个领域中悄然的提升着群众的“获得感”,而这些红利正是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礼包。
正如总书记所言:“发展依然是当代中国第一要务,中国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历了从易到难、从点到面、从增量到存量的艰辛改革。全面深化改革走好“最后一公里”,需要打破的“中梗阻”更非一日可成。柱立则墙固,梁横则屋成。显然,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脚步不会应1000天的成绩盘点而停歇,而会在改革精准化、精细化上始终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效于民,最终取得“改革有所指、人民有所动”的社会效果。(茶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