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首页 >> 热点 >> 正文

找准扶贫路径,让“就业”成脱贫致富“最稳靠山”

发稿时间:2020-09-23 18:30:00 作者:陈时新 来源: 中国青年网

  江西省于都县,是中央红军主力长征集结出发地,于2020年4月成功脱贫摘帽。据中国组织人事报报道,近年来,当地有序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同时,通过以智能智造为核心创新业态,把低附加值的服装产业升级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工作。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也是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就业既能够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增强他们的“造血功能”,让他们有稳定的经济收入,又能够降低返贫的风险,推动脱贫攻坚的工作持续推进。要提升脱贫攻坚的质效,尤其需要在探寻扶贫路径的时候更精准,这就要求找准地方发展的特色,找到扶贫产业和贫困群众中的就业“连接点”,让就业成为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靠山”。

  发挥产业优势,带动贫困群众就业。人无业不立,人无业不富,人无稳业不安。易地扶贫搬迁以后,贫困群众不仅有对新房子和新环境的喜欢,也有对未来的生活的担心,在这个时候,尤其需要通过就业扶贫为贫困群众增强信心。江西于都县全县有纺织服装企业2200余家,全行业产值450余亿元,直接带动从业人员30多万人,吸纳当地1万多名贫困群众就业增收,让许多家庭实现了脱贫奔小康的梦想。对于有制衣手艺的贫困群众而言,这项技术就是他们摆脱贫困的“源动力”。充分发挥服装产业的优势,鼓励这些有制衣手艺的贫困户发挥才能,鼓励企业在村里设置扶贫车间,能够更好地带动贫困户就业增收,让他们搬迁以后通过“一件衣裳”,生活越过越好,越过越踏实。

  用好扶贫政策,扩大贫困群众就业。就业扶贫不仅要引进企业,更需要让本土人才回流,为地方发展注入更多的新动能。充分发挥扶贫政策引才的作用,在住房、教育、医疗方面给予倾斜,打好“亲情牌”,让他们实现事业和家庭的“双丰收”。用这样的方式进一步激发返乡人才回乡创业、就业,推动地方产业的发展壮大,便可以为贫困群众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扩大贫困群众就业面,实现地方产业发展和扶贫攻坚的双赢,提升大家的获得感。

  打响扶贫品牌,保障贫困群众就业。扶贫产业的品牌越来越响,让企业稳中有进,能够让贫困群众看到企业未来发展的好前景,更好地融入事业中,推动产业的发展。同时,人才是撬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企业要增强竞争力,尤其需要重视人才的培养,为他们搭建事业的发展平台,为打响扶贫品牌注入更多的智力,增强扶贫产业的竞争力,更好地保障贫困群众就业。

  打蛇打七寸,破竹先破节。要摆脱贫困,就需要抓住关键点,紧紧抓住“就业”这个关键元素,充分激活贫困户的内生动力,把他们的优势发挥出来;要在扶贫政策上给予更积极的支持,引导乡村人才返乡创业、就业;要不断地提升产业的竞争力,促使更多贫困户通过稳定就业脱贫,让“就业”成为脱贫致富“最稳靠山”。(陈时新)

责任编辑:朱浩天 见习编辑:何洌
首页 | 上一页 1 下一页 |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