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首页 >> 热点 >> 正文

孙小果案千万不能再留悬念了!

发稿时间:2019-05-29 14:22:00 作者:邓海建 来源: 中国青年网

  疑云密布的孙小果案,终于等来了官方说法。
  5月28日,云南省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领导小组办公室向社会通报孙小果案件办理情况。当天,云南省委常委会召开扩大会议,传达中央扫黑除恶第20督导组督导云南省情况反馈会精神,研究整改工作。会议提出,特别是对全国扫黑办和中央督导组重点督办的昆明孙小果案及背后的“关系网”和“保护伞”,要坚决彻查、一查到底、绝不姑息。
  当年的孙小果案存在多少、多大问题暂不清楚,但从各方的权威反馈来看,民众关切的孙小果生父、养父、母亲及其他亲属的身份在官方通报中终于“浮出水面”。不过,更多细节信息的披露依然在民众的期待之中。
  改名换姓、死里逃生,为霸一方、呼风唤雨……父亲是“昆明某单位职工”,母亲和继父分别是普通民警和基层干部的“普通家庭”,从哪里来的这种神秘而神奇的能量?一个死刑犯,究竟是通过怎样的“通天”手段才会屡次逃脱法律的制裁与舆论的监督?这背后究竟有多少“保护伞”在为其续命和勾兑着?
  如果当年依法严惩,何必今日挂牌督办?如果昔日正义得彰,何苦民众寝食难安?
  这是法治之耻。不过,知耻近乎勇。20多年过去,孙小果案钩沉起的盘根错节与枝枝蔓蔓,已经突破了法治社会对于公平与正义的底线想象。从云南省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的情况来看:省监狱管理局原副巡视员刘思源等11人被采取了留置措施,对孙小果出狱以后所涉系列刑事犯罪案件中的9名犯罪嫌疑人执行逮捕,23名犯罪嫌疑人予以刑事拘留。毫无疑问,这样广泛的、大面积的查处是符合民众对于法治社会、法治国家的期待的。
  这是“保护伞”之恶。无论孙小果案中间的“操作”是怎样的离经叛道,说白了,这“绝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两套身份、两种年龄、数次漏网、高举轻放……不是一个主角就能完成的“多幕大戏”。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通知》,一场覆盖全国、为期三年的的扫黑除恶攻坚仗开启。从“打黑除恶”到“扫黑除恶”,一字之差、天壤之别。黑恶势力是恶,披着权钱外衣的“保护伞”也是恶。拔出萝卜带出泥,揪出孙小果等黑恶势力的背书者、撑腰者、庇护者,这是孙小果案画上句话的关键。
  孙小果案的“通天”手段,突破法治的底线,让老百姓的安全感大打折扣。云南的一个孙小果,折射出的是民众对于身边黑恶势力的担忧。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让人民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保障民众的安全感,也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着力点。孙小果案能不能依法依规彻底解决,给人民一个满意交代,关系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效落地、更关系着人民对于公检法系统的信赖与对法治的信仰。
  从“我爸是李刚”到“挂职副县长”,公共监督对公权的警惕是法治之福、亦是常情之理。孙小果的亲戚图谱是一回事,孙小果案牵涉到哪些公职人员是另一回事——前者是苍蝇抑或老虎的拷问,后者是公共治理法治层级的显影。扫黑必须“除伞”,除恶必须“拔根”,党纪国法面前,唯有无欲则刚的执法体系,才能让黑恶势力真正无处藏身。
  孙小果案要办成“铁案”,就不能继续在关键处留有悬念。该解释的要继续解释、该追问的要继续追问,孙小果的官司要厘清,更要打掉其背后的“官伞”“警伞”“庸伞”。如果非要对舆论场的这波民意做个总结,诸般汹涌不过一句话:正义不仅要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及早实现!(邓海建)
 
责任编辑: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