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首页 >> 热点 >> 正文

将爱国主义写在青年奋进的旗帜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发稿时间:2019-05-02 09:48:00 作者:叶子鹏,王财忠 来源: 中国青年网

  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30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对青年爱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热爱伟大祖国,听党话、跟党走,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以一生的真情投入、一辈子的顽强奋斗来体现爱国主义情怀,让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始终在心中高高飘扬。”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家国情怀始终是历久弥新的歌颂主题;自近代以来,在中华民族抵御外族侵略、重建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壮阔征程中,爱国主义始终是凝魂聚气、攻坚克难的强大精神力量。今天,中华民族前所未有接近世界舞台中央,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青年一代要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革命文化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领会爱国主义的丰富内涵,激发献身强国事业的满腔热情。

  “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爱国是一种自觉,爱国的自觉是最为深刻的自觉。对祖国的爱亦如对母亲的爱,是一种天然有之的朴素情感,是不需要任何客观理由的自觉的爱。在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思想中,爱国是第一位的美德,是一种无限崇高的公共精神。从古至今,自人类社会诞生国家以来,人民都会自觉地把自己的存在与国家的存在视为一体,热爱自己的国家是人性的自觉表现和终生为之忘我奉献的伟大目标。“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爱国诗人陆游生死离别之际唯一牵挂的是“王师”何时北定中原,这就是爱国的自觉。热爱自己的国家,为她寻求光荣和福祉是天经地义的人之常情,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美德之一。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爱国是一份责任,爱国的责任是最无可推卸的责任。养育子女是父母的责任,孝顺父母是子女的责任;教书育人是老师的责任,刻苦学习是学生的责任;保家卫国是军人的责任,为民服务是干部的责任,热爱祖国是全体中华儿女的责任。这是一个万物互联的社会,生存在这个世界的每一个人都不可能是绝对的孤岛。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只有敢于把各种关系中的责任扛在肩上、记在心中的靠谱的人才能营造有品质的社会关系,拥有内心充盈的精神生活,书写光明璀璨的人生华章。爱国之心可昭日月,报国责任重于泰山,祖国青年赤子丹心,一生无悔只图报国。每一个人与自己祖国的关系都十分密切,报效祖国的责任最为神圣。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爱国是一种情怀,爱国的情怀是最为深厚的情怀。情怀是一种民族禀性、一种文化禀赋、一种人格特质,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国主义情怀鲜明的民族,中国文化是一种爱国主义情怀丰富的文化,中华儿女是一群爱国主义情怀深厚的最可爱的人。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仁人志士正是在家国情怀的感召之下而立不世之功、而成千秋伟业、而创万古传奇。汉朝张骞怀揣报国之志开辟丝绸之路,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人民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南宋名将岳飞一首《满江红》成为抒发爱国情怀的千古绝唱,激励了世世代代的华夏儿女奋发图强、建设河山;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方志敏用《可爱的中国》表达了赤胆忠心的革命家气壮山河的爱国主义情怀。爱国情怀比天高、比海深。大爱无疆,首是爱国。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爱国是一种力量,爱国的力量是最无坚不摧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谆谆教导广大青年,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只有把爱国转化为实践,把对祖国的深情厚谊转化为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爱国的力量方如有源之水,流之不竭;爱国的底气才似有本之木,直冲霄汉。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十六岁便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爱国给予的奋斗力量;上甘岭上黄继光用血肉之躯堵住了美帝国主义的枪口是爱国激发的杀敌力量;大科学家黄大年在祖国的事业面前“俯首甘为孺子牛”是爱国赋予的奉献力量。爱国的力量是精神的强力之表现,毛泽东同志所讲的精神原子弹,是爱国力量最生动形象的表达。

  一百年五四精神传承的历史,就是千千万万深爱着伟大民族的华夏儿女为着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冲锋不止、奋斗不息的峥嵘历程;七十载伟大祖国成长的历程,就是几代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追梦之旅。在这个伟大的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正以昂扬的姿态雄踞于世界的东方,当代青年躬逢千年未有之盛世,务必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一代的教导,务必坚定爱国的自觉、扛起报国的责任、奋发为国的情怀、激发强国的力量,继承百年五四精神,把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统一起来,把自己的梦想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壮阔奋斗之中,将爱国主义写在青年奋进的旗帜上。(叶子鹏,王财忠 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中国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