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首页 >> 热点 >> 正文

推进殡葬改革 我们需要“心常态”

发稿时间:2018-08-03 09:52:00 作者:谢伟锋 来源: 中国青年网

  和所有领域的改革一样,殡葬改革也存在“啃硬骨头”的语境。虽然当下已经进入到互联网时代,但在很多农村地区,因为千年农耕文化的浸染,一些老人依然存有“入土为安”“风光厚葬”的传统殡葬观念。这也让殡葬改革有了“天下难事”的称谓。最近,一些乡县推进殡葬改革的时候,碰到抵触,遭到质疑。“初心是为大家好,有些群众却不认同”,这让开展殡葬工作的同志感到很为难。

  知之者不易,行之者尤艰。基于我国现在的土地资源和环境状况,可以很容易地得出一个结论——“推进殡葬改革,涉及千家万户,是重大的民生问题。”殡葬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民之福祉,关于这一点,时间是最客观的见证者。不过,一些同志在推进殡葬改革过程中,没有重视“改革必然存在复杂性”这一客观维度,没有进行充分、深入的宣传引导工作,导致出现入户收集、集中拆解棺木等简单过激做法,引起社会关注。这也让自己陷入被动的局面。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推进殡葬改革,是把政策对接到具体的个人身上,须从小处着手、循序而渐进,首要之义,就是“耐心”二字。乡村老人的传统殡葬观念根深蒂固,要直面展开工作,难度必然不小。此时,不妨多走些“曲线”路线。譬如,让在乡村殡葬过程中有着权威地位的“风水先生”转变身份,积极主动地成为殡葬改革的宣传员,由他们和村红白理事会一起去做老人的思想工作。要坚决避免“一刀切”“运动式”的行政冲动,认识到殡葬改革是一项切实的群众工作,观念通了,耐心来了,工作才能开展下去。

  “耐心”是首要之义,“信心”也不可或缺。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当前,殡葬改革在一些地方遭遇到瓶颈,这是改革所必然有的阵痛和困境。看到问题绕道走,碰到矛盾就撒手,显然不是改革者该有的格局。就殡葬改革而言,既要顺势而为,也要从痛点入手,用信心为自己鼓劲,用信心给工作撑腰。只有自己精气神足了,群众才会看到这项工作的正向效应,继而摘下有色的眼镜、铲掉偏见的荆棘。

  推进殡葬改革,政府是服务者,广大群众才是真正的主角,对于此,大家当更多些“平常心”。将大操大办的土葬习俗简化成“一条龙”式的火葬流程、将过去开门见坟的山野变成了游人如织的农家乐景区、把过去抬棺游街的街道回归到秩序井然的原本景象……殡葬改革不仅是让一个个家庭减负前行、轻装上阵,更是乡村振兴和全域旅游等战略的“落一子而满盘活”。把握一份平常心,明白改革“凡益之道,与时偕行”的大道至简,拥有“风宜长物放眼量”的视线与胸襟,如此,才能与时代同频共振。

  殡葬改革是树一代新风的社会改革,谁也无法置身事外。基于此,来自舆论场的声音,就应该保持一份“平和心”。当前,可以看到有极少数声音用“人民立场”“百姓利益”等字眼质疑殡葬改革,甚至有“死不起”的杂乱嚣音。这既是对事实的违背,也与人民群众利益的相悖。推进殡葬改革有着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保障改善民生等重要内容,要想“儿孙自有儿孙福”,很大程度上是我们这一代人是否作为。舆论作为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在这个事情上,要起到客观公允的监督作用。对推进殡葬改革保持一份“平和心”,做“黏合剂”,不做“分离器”,舆论场的应有之义,皆在其中。

  推进殡葬改革,既是己之福,更是民之幸。不管是“耐心”“信心”,还是“平常心”“平和心”,诸多“心常态”,正是我们要面对殡葬改革这一时代事务的映射与观照。改革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一隅和全域,都要听到改革的掷地有声。有了这个认识,就不会在推进殡葬改革的过程中乱了节奏、丢了章法。(谢伟锋)

 

  

  

责任编辑:王凤标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