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首页 >> 热点 >> 正文

“救”小偷书写道德与法律的平衡点

发稿时间:2018-07-30 10:01:00 作者:张立 来源: 中国青年网

  7月26日下午6点过,成都太升桥附近河边上演了市民齐心救人的一幕。十多人牵着绳子,将一名男子从河中救出。这名男子在被救起20多分钟前,因为试图偷电瓶车被人发现追赶,慌忙之下跳河。面对小偷身处险境,“救还是不救”,考验了围观市民对“情与法”的判断。(7月29日 封面新闻)

  小偷偷车可恨,但小偷逃跑途中遇险,该救还是不救,四川成都的市民给出了一个可赞的答案。救小偷,不再是只顾感情而无视法律的快意,而是回归到理性,找到了情与法最佳平衡点,书写出普法的最好教材,可谓是留下一段佳话。

  在追击小偷现场,面对逃跑的小偷,不管是车主,还是知情的群众,对于小偷,从感情上来说是深恶痛绝的,不排除有“痛打落水狗”的打坏人情结。与此相对应的是,也有一些群众理性的认为,小偷偷车可恨,但“罪”不至死。在救与不救的“拉锯战”中,救小偷最终占据上风,即便那些主张不救小偷的群众,也参与到营救小偷的感人行动中。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

  曾经,有着类似的场面。小偷被抓,围观群众和失主,把小偷捆绑起来示众的有之,痛打小偷的有之,甚至“动用私刑审判”的也有之。然而,时代的发展,观念的转变,情与法的“博弈”,正在变得更具理性。

  在救小偷过程中,恰恰就是一次普法过程,这既有对不支持营救小偷的群众的普法过程,也包括对小偷本人的普法过程,违法必究,但违法必究的基础和前提是对小偷盗窃行为的依法必究,而不是超出应有的范围而追究和惩处。

  小偷在湍急的河水中,没游多久就游不动了。汛期的河水,将小偷的生命置于危险境地。如果不救,小偷生命就会受到威胁,一旦小偷因此而死亡,可能这些追击小偷的群众,也可能面临另一种遭遇,现实中,确实发生过因追击小偷或其他不法行为人而致小偷死亡、重伤的情况。成都市民救小偷,体现了市民善良一面,也保住了法律制裁小偷的时机。

  情和法,或者更准确的说,道德与法,向来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有时候,道德和法律是“冲突”的,有时候,道德和法律又是相辅相成的。就像救小偷,虽然道德和法律表面上是“冲突”的,但终归还是守住了道德和法律的底线。让法律的归法律,道德的归道德,并且也未失掉道德的底线,这一行为,如果能够感化小偷,或者即便未感化,通过法律制裁小偷盗窃行为,也不丢掉法律制裁的作用。救小偷的意义,就在这种救与不救的争论和博弈中,其积极意义无形中被升华了。(张立)

责任编辑:王凤标 实习编辑 于航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