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人生最大的快慰有两件事:一件,是科研成果给人以启迪,服务于社会;另一件,是学生的成长成才,青出于蓝胜于蓝。”近日,被誉为“思想常青树”“红色理论家”的党史学家、东北师范大学荣誉教授郑德荣的事迹被广为传颂。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郑德荣用他的红色一生渲染着“为师”的颜色,诠释着治学的真谛,标注着做人的关键字。
初心——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虽然挨过斗,但对党的感情、对马列主义的信仰,从来没有动摇过”,他是这么说的;75岁的他坚持站在庆祝建党80周年党课的讲台上,坚持奔波在6县市宣讲的路途上,他是这么做的。甘做那烧蜡成灰的点点光亮,以自己的所学所得引领更多人在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路上越走越远。
坚守——做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人。从1948年进入东北大学接触马克思主义到党的十九大后仍抱病在申报的“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国家社科基金专项课题中全程主持研讨;从留校后出版的第一部学术著作《中国共产党是怎样诞生的》到退休后继续出版的40余部著作、200多篇论文,他用时间和成果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坚守。以笔为媒,以书为信,他将自己的一生都许给了党的理论研究事业。
求真——做真理问题的代言人。郑德荣对同行说:“党史教材每一个论断、每一个细节都要一锤子一锤子地敲定,容不得半点儿含糊,必须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他对博士生要求一年至少阅读1000万字以上的文献,大量占有第一手资料。无疑,郑德荣做学问是较真的,而他做人更是较真。管他达官显贵、管他请托后门,他只认准自己的原则,就要招那些真正愿意深造、有刻苦钻研精神的人,所以也就有了“找人办事千万要避开郑德荣”的说法。
奋斗——做共产主义事业的战士。“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郑德荣一生未曾停止奋斗者的脚步。67年里他共撰写了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著作和教材50多部,而其中有40本是60岁后发表的,甚至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拔掉氧气管,坚持听完9000多字的论文后说出修改意见。他真正做到了“永久奋斗”,真正实现了“应当把有限的时间活得更有意义,一年当成几年过”的人生追求。
一生很长,长到能坚持人生本色的人很少;一生很短,短到尚在学术高峰间攀登却已垂垂老矣。郑老走了,带着对民族复兴的无限畅想,却也为我们年轻人留下了宝贵的学术财富,教会了我们何谓——为师、为学之道。(吴亚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