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首页 >> 热点 >> 正文

超市广播拒用方言寻人,何必这么生硬?

发稿时间:2018-05-18 13:59:00 作者:杨朝清 来源: 中国青年网

  河南郑州一市民带着老人孩子去超市购物,老人带着孩子玩耍与其走散失联;因老人未带手机,也记不住家人电话,一下子急坏了这位市民。跑遍了超市没有找到老人,无奈求助超市广播寻人。但当家人希望能用老人比较熟悉的河南话广播寻人时,超市负责广播的工作人员却坚决只用普通话。(5月17日《大河报》)

  寻找走失的老人具有“等不及”“伤不起”的焦急与迫切,却遭遇了超市广播拒用方言寻人的“闭门羹”。当利益诉求和情感需要得不到尊重与回应,消费者难免会产生情绪问题——缺乏同理心,没有“想顾客所想,急顾客所急”,旨在便民、利民的超市广播缺乏使用价值,让消费者产生失落感与挫败感。

  按照超市的规定,广播寻人必须用普通话。在社会流动松软、轻灵、千姿百态的当下,超市里既有一些熟悉本地方言的消费者,也有不少从外地来到郑州打拼的消费者对河南话并不熟悉。超市寻人广播使用普通话是为了提高传播效率,却不能将方言“打入另册”。

  超市寻人广播提倡普通话并没有原罪,却不能缺乏“异质思维”。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滚滚车轮,许多人都学会了普通话,然而,对于一些老人而言,学习普通话依然是一件困难的事情。等一等这些“慢了一拍”的老人们,在超市寻人广播中既使用普通话,也为突发情况、特殊情况下使用方言提供一席之地——语言是一种符号互动的工具,如果普通话不能被那些只会使用方言的老人们识别、读取、获取信息,超市广播寻人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

  在广州、上海等地,广播语言既使用普通话也使用当地方言,兼顾不同人的需要。说到底,受众并非一个同质性的整体,而是具有差异性的个体;普通话的推广与使用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方言也同样需要传承与保护。那种“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并不契合传统文化讲究“和而不同”的和合多元思维。

  世界那么大,何必这么狭隘;姿势那么多,何必这么生硬?面对超市不够合理、不够完善的规则,工作人员是将规则当成万能的“挡箭牌”,还是“日拱一卒”、多一些细节推动?不同的选择,也折射出一个超市的“价值底色”。一个真正将消费者需要放在心里的超市,很少会拒绝消费者用方言广播寻人的正当诉求。

  一个超市的文化品位与格调,往往体现在为顾客想了多少、做了多少;那种不能及时为消费者排忧解难的超市即使看上去很“高大上”,也依然会影响消费者对它的信任与认同。只有在细节上考虑得更周全一些、在身段上更柔软一些,消费者的“燃眉之急”才会有更加体贴、更加温暖的打开方式。(杨朝清)

责任编辑:杨丽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