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鹰厦铁路:不复当年繁华,无愧峥嵘岁月

发稿时间:2017-04-12 16:18: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如果要选出几条有代表性的老铁路,蜿蜒在长城脚下的京张铁路是一条,突破筑路禁区的成昆铁路是一条,穿越闽山赣水的鹰厦铁路也是一条。

  如果时光能够倒流,我愿意回到60年前的今天。那一天,江西鹰潭到福建厦门的沿途,一定是旌旗招展、锣鼓震天,人们兴高采烈、载歌载舞,欢庆鹰厦铁路通车运营。

  鹰厦铁路是福建省第一条干线铁路、第一条出省铁路通道,也是新中国继成渝铁路后第二条开工建设的干线铁路。沿途群众看着钢铁巨龙驰骋在青山绿水之间,陆地接海疆,天堑变通途,其欣喜程度可想而知。

  回顾鹰厦铁路的前世今生,与闽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密不可分。

  1949年9月,陈嘉庚应毛泽东之邀,回国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那次会议上,他建议修建福建境内铁路的提案获得通过,后因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未能实施。

  1952年全国政协会议后,周恩来总理召集陈嘉庚等委员开会,向大家报告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建设项目,其中就有修筑昌厦(南昌至厦门)铁路的计划。当时,铁道部提出东、中、西三个修建方案,因东线比中线、西线距离短,且有利于开发闽北森林资源和便于展筑通往福州的线路,又考虑到货源流向及与浙赣线接轨,最后选择自浙赣线鹰潭出岔,经资溪、邵武、永安、漳州至厦门的东线方案,定名鹰厦铁路。

  激情澎湃,筚路蓝缕,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在约700公里的线路上,参加筑路的铁道兵和沿线群众,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气概,移山填海,架桥开隧,用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建成了这条修筑难度极高的铁路。

  “闽道之难,难于蜀道”,鹰厦沿线山高水长,筑路过程异常艰辛。可以想象,60多年前,各方面条件远远不如现在,缺少先进科技,没有大型机械,沿线交通不便,加上还有台湾国民党空军时不时的骚扰,必然面临重重困难。

  每一米铁路的延伸,靠的都是筑路工人的奉献和牺牲精神。移山填海的奇迹,在武夷山戴云山下酝酿;军民合奏的乐章,在闽江的浪花上飞扬……鹰厦铁路沿线的烈士陵园里,长眠着当时修路牺牲的铁道兵,他们用热血和生命,守护着这条来之不易的铁路。

  汽笛声声,车轮滚滚,车来车往,熙熙攘攘。60年来,鹰厦铁路以铮铮铁骨,发挥着沟通沿海内陆、运送物资人员、促进经济发展、加强海防国防的巨大作用,也源源不断地运送着沿途几代人的情怀与希望。

  时间是最好的酿造师,不经意间就播洒出一路芬芳。修建鹰厦铁路的豪情与悲壮,已经湮灭在悠扬的汽笛声中,唯有火车日夜不息的奔跑,无声地倾诉着那些难忘的故事。当时使用过的铁镐、铁锹已难觅踪影,但鹰厦铁路本身便是最好的物证,在日月轮回中悄然诉说着60年的变迁。

  随着时代发展,在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辉煌之后,鹰厦铁路逐渐走向落寞。历经多次改造,当年的痕迹所存无多,开行列车有所减少,一些车站也撤并关停,加上其他高等级铁路的运营分流,鹰厦铁路日显冷清。仿佛一个容颜渐老的女子,在岁月的磨耗中渐渐失去往日的华丽与恩宠。

  无论怎么发展,不能忘却的,是鹰厦铁路的风雨过往,是鹰厦铁路的历史贡献。一代又一代的铁路人,传承着“移山填海筑鹰厦”的意志和精神,在闽山赣水的大地上,在兴路强国的征程中,不断书写新的发展篇章。

  60年的光阴,弹指而去;60年的沧海桑田,变幻成锦绣世界。值此鹰厦铁路一甲子生日之际,由衷地对你说一声:虽已不复当年繁华,但在我们心目中,你仍无可替代。(娄国标)

责任编辑:李晓伟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返回首页>>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