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的时候,天空总是湛蓝而开阔的,空气也很清新,只有很少的时候会出现雾天,而听年长的人们说,有雾就预示着今天会是个晴天。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大雾不在散去,也就是这时候听到并理解了一个新词,那就是雾霾。现在全国都被空气污染困扰,京津冀地区尤甚,雾霾天气成了家常便饭,人们对此苦不堪言。
如果说雾还属于自然现象,那么霾就是空气污染了。现在污染地区的老百姓一般都知道,霾是由微小颗粒物组成,当达到一定浓度时就会形成雾霾天,而污染物的排放正是形成霾的主要原因。华北地区的企业多是污染型的企业,像钢铁、煤炭、水泥、化工厂等工业型企业是很多城市的经济支柱,在前些年这类企业发展很迅速,而雾霾也是在这时严重起来的。
现在国家正在下大力气进行空气治理,但是雾霾的形成是经年累月的污染造成的,那么治理起来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政府和老百姓都要有决心和恒心。亡羊补牢,未为晚也,关键是补牢。近日,北京市将霾写入《北京市气象灾害防御条例(草案)》,虽然北京有关领导表示这么做可以强化社会的防灾减灾意识,健全防灾减灾体系,提升城市治理能力,但是雾霾究根结底是由污染造成的,不是自然灾害,写进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中是不合适的。如果雾霾天是自然现象,那么雾霾的产生就可以推给自然了。目前在国际上也没有听说哪个国家将这种空气污染定性为自然灾害。如果霾被定为自然灾害,那就是空气污染防治上的倒退,是有了漏洞却没有补牢的行为。
今年,京津冀地区对空气污染的治理力度强过往年,不仅削减污染型企业的产能,各个城市还进行长达数月的机动车限行行动,虽然说雾霾天气扔很严重,但还是有一定效果的。过去雾霾经久不散,难得见一次蓝天,但现在没有霾的天气开始增多了,这就说明治理是有效果的。对污染进行防治,是会伤害一些人和部门的利益的,就会有人抵触甚至是反对,曾经在一次座谈会上就听见一位领导说,社会经济发展为重中之重,有污染就有一些吧,少活几年让经济再发展发展。这话听起来是为经济发展着想,有正确的一面,很多发达国家也经历过这个过程,但是污染终究是要治理的,不能让老百姓一直损害健康,而现在就到了必须治理的时候,所以政府官员和企业要转变思想,坚决应对空气污染,驱散雾霾。(刘冀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