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聪明药”缘何有如此大的魅惑?

发稿时间:2016-05-16 08:51: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近日,据韩媒报道称,在韩国的首尔江南区一带,家长为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给孩子注射12万韩元(约合人民币684元)一针的“聪明针”。北京青年报记者调查发现,国内也有不少家长通过多种途径寻找、购买这类“聪明药”。此外,在微信朋友圈中,多篇文章宣传称,这种“聪明药”可以“提升认知力和注意力”,是“智力药丸”。但医生表示,长期服用“聪明药”或致神经错乱。(5月15日 《北京青年报》)

  “吃了聪明药,人一下子变聪明了”,这种看似天方夜谭的事,就在现实中被“勾勒”出来。“聪明药”不仅在韩国盛行,在国内不少家长当中也开始盛行起来。然而,“聪明药”却被曝长期使用或致神经错乱,但是,“聪明药”为何依然有如此魅惑,其中的缘由及负面作用,必须加以厘清。

  一些家长购买“聪明药”,无非就是让自己家的孩子更加聪明,上课时更加专注,记忆力能够得以提高,最后学习成绩能够得到提高。说到底,还是要把学习成绩提高。但是,一旦沾上“聪明药”,似乎就有些神乎其神了,只要沾上提高成绩的边,也就成了众多家长膜拜的对象了。

  只要能够提高学生成绩,这就是王道。在唯分论的情况下,“聪明药”恰恰迎合了家长的需求,是家长们所需要的。韩国之所以盛行“聪明药”,与其重视考试成绩的东方文化价值认同有关。“聪明药”传入国内,则更是有过之而不及。当商家口若悬河,力推药品功用,没有负作用,极尽美化“聪明药”,那些追求更高成绩的人,也就难免陷入了“三人成虎”的陷阱中了。

  但是,恰恰是这种所谓的“聪明药”,没有国家相关药品管理部门的批准,而是通过海外代购等渠道入境而来。其在国外的药物效用,主要是治疗抑郁症、持发性嗜睡和多动症等疾病,而到了国内竟被宣传成“聪明药”,固然与其对于提高集中注意力有一定关系,但其“负作用很小”的虚夸宣传,很难洗清“制造焦点、吸引和迎合市场”的嫌疑。

  倘若只是卖了卖相也就罢了。这种所谓的“聪明药”,实际上应属于处方药范围内,其特定治疗抑郁、多动症等病症被迎合用在“使学生变聪明”上,在长期使用后,会导致神经错乱等症状,不能不让人为“聪明药”的使用者感到担忧,同时,也为那些家长不明事实盲从的状况感到忧虑。

  提高学生注意力,促进青少年智力发育,重在科学合理的膳食、适度的体育锻炼和正确的教育方式来实现,依靠所谓的“聪明药”,充其量只能满足一些家长的心理满足感罢了,但事实上却一脚迈进了坑害学生身体健康的陷阱,这个隐患必须要排除。

  作为家长,提高学生成绩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不能盲从于“聪明药”而置学生于被伤害的境地。要医生的指导下,可以辅助学生对身心状况进行积极调整。作为药品监管部门,也应该做好相关的宣传教育和非法药品的管理,堵塞住“聪明药”可能危害学生健康的渠道。特别是严格治理通过网络等海淘渠道销售“聪明药”的情况。

  心若有迷则行为必乱。“聪明药”之魅惑,尤其要在消除心理盲从上下手才是解铃之法。(张立)

责任编辑:李晓伟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返回首页>>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