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以诚立身。诚信作为一种价值观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中国自古将“诚信”视作重要的价值取向加以推崇,数千年的中华文明蕴藏着丰富的诚信内涵,诚信已作为一种“文化基因”深藏于人们的价值观念中。然而近年来,屡禁不止的考试作弊、替考行为,就如同一颗“毒瘤”,深深的影响着国家诚信构建体系的发展,充当着社会诚信发展的“拦路虎”。
年初以来,各地高考反作弊政策持续出台更新,山东省率先发声:在校大学生替考直接开除学籍。河南省紧随其后:对作弊情节严重者给予停考国家考试1-3年处理。面对屡禁屡犯的高考作弊行为,高考当天甚至有省份动用无线电监测无人机实时监控,并有地区为防止考生携带通讯设备规定其禁着校服入场……然而重拳之下,竟还有人顶风作案,日前南都记者卧底扒出一跨省高考替考团队,替考者与作弊者将面临严酷惩罚。
诚然,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于替考者、作弊者而言,种下的是“不劳而获、心存侥幸”的因,得到的是“法律严惩、道德拷问”的果。认真分析作弊者的心理不难看出,在整个舞弊过程中,他们也承受着巨大心理压力。考试舞弊,无非是“得逞”和“失败”两种结局。如果失败,将面临法律的制裁,这固然皆大欢喜。倘若作弊者侥幸通过了考试,读了大学,甚至拿了文凭,不仅对其他考生来说是一种不公平,更是对遵纪守法者利益的侵犯。作弊者功成名就,诚实者名落孙山。做假的人拿了文凭,就可能先就业,挤掉一个考风端正者的岗位。作弊能够成功,也就意味着不凭实力、不通过正当途径,就可以获得占有社会紧缺的资源和机会,这无疑对人们特别是青少年一种错误的导向。久而久之,人们就不愿意吃苦、下功夫,而投机取巧,投机钻营、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之风就会兴盛起来。
站在市场经济角度分析不难发现,考试舞弊已经被不法分子当成一种商品进行交易,只要有市场,高考替考就难以禁绝。对于一些有“侥幸心理”的家长来说,为了孩子找替考,或许是出于爱之深、扶之切。殊不知,他们僭越道德、违法乱纪的行为,已经给孩子带了不好的头。基础太差的孩子,即便进了大学,有前期的不诚信行为,也可能会以考试舞弊行为,继续在大学里“滥竽充数”,即使能正常毕业,靠欺骗混进高校的“大学生”,能成为什么样的人才,可想而知。如果对那些胆大妄为的考生家长也予以重罚,以儆效尤,谁还敢轻易践踏社会底线?
在知识经济时代,高考作为国家科学公平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在选拔、评价、测量考生的知识水平高低或才能低劣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更何况在“寒门难出贵子”的时代背景下,能够在高考中蟾宫折桂金榜题名,是莘莘学子的梦想。而考试舞弊行为,在学生群体屡禁不止,屡屡挑战教育的公平性,使教育考试的声誉受到极大损伤,更影响着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面对替考这一严重违反高考纪律的行为,不依法严惩相关责任人,把主谋帮凶一网打尽,车站地下利益链,不足以彰显公平;不强化制度执行,完善多方监督,保证高考制度的公正透明,不足以伸张正义。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才,本应刻苦学习,提高自己,以便日后在社会发展中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回报国家的培养。选拔人才,凭的是真才实学,岂能弄虚作假?即使侥幸得过,其不诚信的行为放之学术研究、工作工程领域也将贻害无穷,与我国培养人才的初衷背道而驰,最终难成才成器,不可堪用。背负着巨大的心理负担,与学生而言是道德的污点、人格的硬伤,作弊害人害己,看似赢在一时,实则毁掉一生。(张胜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