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高考作弊即便得逞照毁一生

发稿时间:2015-06-10 16:26: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人以诚立身。诚信作为一种价值观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中国自古将“诚信”视作重要的价值取向加以推崇,数千年的中华文明蕴藏着丰富的诚信内涵,诚信已作为一种“文化基因”深藏于人们的价值观念中。然而近年来,屡禁不止的考试作弊、替考行为,就如同一颗“毒瘤”,深深的影响着国家诚信构建体系的发展,充当着社会诚信发展的“拦路虎”。

  年初以来,各地高考反作弊政策持续出台更新,山东省率先发声:在校大学生替考直接开除学籍。河南省紧随其后:对作弊情节严重者给予停考国家考试1-3年处理。面对屡禁屡犯的高考作弊行为,高考当天甚至有省份动用无线电监测无人机实时监控,并有地区为防止考生携带通讯设备规定其禁着校服入场……然而重拳之下,竟还有人顶风作案,日前南都记者卧底扒出一跨省高考替考团队,替考者与作弊者将面临严酷惩罚。

  诚然,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于替考者、作弊者而言,种下的是“不劳而获、心存侥幸”的因,得到的是“法律严惩、道德拷问”的果。认真分析作弊者的心理不难看出,在整个舞弊过程中,他们也承受着巨大心理压力。考试舞弊,无非是“得逞”和“失败”两种结局。如果失败,将面临法律的制裁,这固然皆大欢喜。倘若作弊者侥幸通过了考试,读了大学,甚至拿了文凭,不仅对其他考生来说是一种不公平,更是对遵纪守法者利益的侵犯。作弊者功成名就,诚实者名落孙山。做假的人拿了文凭,就可能先就业,挤掉一个考风端正者的岗位。作弊能够成功,也就意味着不凭实力、不通过正当途径,就可以获得占有社会紧缺的资源和机会,这无疑对人们特别是青少年一种错误的导向。久而久之,人们就不愿意吃苦、下功夫,而投机取巧,投机钻营、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之风就会兴盛起来。

  站在市场经济角度分析不难发现,考试舞弊已经被不法分子当成一种商品进行交易,只要有市场,高考替考就难以禁绝。对于一些有“侥幸心理”的家长来说,为了孩子找替考,或许是出于爱之深、扶之切。殊不知,他们僭越道德、违反乱纪的行为,已经给孩子带了不好的头。基础太差的孩子,即便进了大学,有前期的不诚信行为,也可能会以考试舞弊行为,继续在大学里“滥竽充数”,即使能正常毕业,靠欺骗混进高校的“大学生”,能成为什么样的人才,可想而知。如果对那些胆大妄为的考生家长也予以重罚,以儆效尤,谁还敢轻易践踏社会底线?

  在知识经济时代,高考作为国家科学公平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在选拔、评价、测量考生的知识水平高低或才能低劣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更何况在“寒门难出贵子”的时代背景下,能够在高考中蟾宫折桂金榜题名,是莘莘学子的梦想。而考试舞弊行为,在学生群体屡禁不止,屡屡挑战教育的公平性,使教育考试的声誉受到极大损伤,更影响着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面对替考这一严重违反高考纪律的行为,不依法严惩相关责任人,把主谋帮凶一网打尽,车站地下利益链,不足以彰显公平;不强化制度执行,完善多方监督,保证高考制度的公正透明,不足以伸张正义。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才,本应刻苦学习,提高自己,以便日后在社会发展中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回报国家的培养。选拔人才,凭的是真才实学,岂能弄虚作假?即使侥幸得过,其不诚信的行为放之学术研究、工作工程领域也将贻害无穷,与我国培养人才的初衷背道而驰,最终难成才成器,不可堪用。背负着巨大的心理负担,与学生而言是道德的污点、人格的硬伤,作弊害人害己,看似赢在一时,实则毁掉一生。(张胜磊) 

责任编辑:杨丽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返回首页>>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