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是此次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在全国人大代表、农工党湖南省委专职副主委蒋秋桃看来,孝亲是中国家庭文化中最具凝结力的部分,为倡导孝亲文化,本次大会期间,她联合其他34位全国人大代表提交了关于设立“中华父母节”或者“中华母亲节”、“中华父亲节”的议案(据3月14日《中国青年报》)。
其实,不只是今年两会有代表委员提交关于设立“母亲节”“父亲节”或“父母节”的议案提案,往年两会上更不乏有类似声音响起,不仅有代表委员提出把孟母生孟子成为母亲的农历四月初二作为“中华母亲节”,甚至还有建议将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定为“中国情人节”,显然,无论是“中华母亲节”,还是“中国情人节”以及这次两会34位全国人大代表联合提交希望设立的“中华父母节”的议案,都具有厚重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衡量,确实远比世界任何一个国家设立的类似节日,都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这几年,在我们中国的城市里,实可谓“洋节横行”,无论是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还是“母亲节”,都让都市里的年轻人乐此不疲,也让商家们赚个盆满钵满,实际上,这些“洋节”的本身并不包含多么深奥的文化价值,但却充满着人类所共有的价值观念,再加上与现代市场的完美融合,使得节日的商业气息远胜于原有的文化内涵,或正是看中了这节日对于市场的拉动效应,几年来,要求设立“中国母亲节”“中国情人节”及“中国父母节”的呼声不断。然我们却忽视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尽管这些西方形式浪漫的各种节日,远没有我国设立这些节日的历史厚重、内涵丰富,但却不能不承认这些节日已经被国人尤其是年轻人所接受,无论我们所重新设立的节日如何富有自己的特色,都无法洗脱“山寨”的效仿,而且能否被年轻人普遍接受也是问题,即使能够接受,带有浓厚商业气息的“中国母亲节”或“中国父亲节”,对于传承中国孝亲文化还有多少实际意义?
在看到西方的“情人节”在中国受到热捧,就要求设立中国版的“情人节”,看到西方“母情节”引发网络沸腾、市场喧嚣,就提出设立“中华母亲节”或“中华父亲节”,再就是合在一起设立“中华父母节”,实际上这不仅是对我们自己传统文化的不自信,一定要跟着别人后面“仿造”,从某方面来说这与某些廉价的“中国制造”没有本质区别;据资料显示,风行世界各地受到热捧的西方“母情节”,虽说是美国的节日,实际上却起源于古希腊,是美国人“盗取”古希腊的“泊来品”,只是在美国得以“发扬光大”进而风靡世界,我们年轻人虽然也“撷取”了这个日期,但具体孝敬母亲的方式,却又颇具我们自己的特色,西方的无论“情人节”和“母情节”,追求的都是形式上的浪漫,而我们更强调血脉内涵,西方母亲在节日里愿意收到儿女奉上的一束康乃馨,而我们的母亲更愿意亲手做上几盘菜,看儿女们吃的有滋有味,这种文化上的巨大差异,确实也没有必要随着别人去改变或模仿。
诚然,我们理解人大代表们的良苦用心,但是孝敬父亲、母亲这一人伦基本道德是没有国界的,即便是西方的节日,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具有中国风俗习惯孝敬母亲的方式也会越来越浓,我们真的没有必要设立中国版的“母情节”“父亲节”或“父母节”,在如今“地球村”时代,尽管世界上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母亲节,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父亲节,但加在一起,也未必有我们传统春节中包含的孝亲文化更厚重,很多国家受到华人的影响纷纷过起了中国春节,也没见哪个国家一定要设立自己的“春节”,由得效仿别人,不如多研究一下我们自己的传统历史,创新推出世人都能接受,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知识产权”的特色节日,以此来传播我们的民族文化,这才是需要研究和动脑筋的地方。(朱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