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安徽好人”、“中国好人”等众多荣誉称号的安徽公益明星张艺冬,希望将自己整容变成“雷锋脸”,以此来怀念雷锋,向偶像致敬。他在安徽合肥某医院接受了微整形注射手术。经过10余天的恢复后,第一次出现在公众面前,并将拍摄了一组整形后模仿雷锋同志的写真。(新民网1月13日)
多元化的社会结构,追逐明星,无论基于何种原因,非常普遍,但若通过整容,将自己“塑造”成雷锋的模样,甚至改名换姓,取之“雷到底”,则有“天雷滚滚”之意。随之,张艺冬表示将在三月去祭拜雷锋墓,并认其为“干爹”,不得不令人怀疑有炒作之嫌。
论及雷锋,其人其事,经过时空演变,逐渐形成了具有普遍意义上的人格精神,即雷锋精神,它是以雷锋的名字命名的、以雷锋的精神为基本内涵的、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革命精神,外化为具体的核心便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雷锋精神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精神文明的同义语、先进文化的表征。雷锋的多重身份,赋予了他被广泛传诵的道德空间,他是优秀学生、模范农民、工人标兵;他是先进党员、模范军人、人大代表。雷锋是忠实履行党员宗旨、责任和义务的典范。
追溯雷锋生平,雷锋精神形成于上个世纪60年代初,它凝结着新中国“十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时代强音,闪烁着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光辉,迸发着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炽热情感。社会道德多元、价值取向扭曲,必然会影响到雷锋精神的普及与推广,给人们道德价值目标和道德价值路径选择带来冲击和影响。一方面,社会多元道德观冲击了主流社会所倡导的道德价值观,在对待物质与精神关系上,出现认知分离;另一方面,社会功利价值观冲击道义价值观,在对功利价值与道义价值关系的认识上,功利价值盛行时,推己助人的道义价值观则会有所削弱。从一些道德舆论的不足和道德评价的错位已发展成为道德建设的瓶颈。因而,雷锋精神不仅有必要,而且是一项十分紧迫和重要的任务。
诚然,张艺冬作为公益明星,拥有“安徽好人”“中国好人”等诸多头衔,其人其事,同样感动着很多人。但刻意以整容的方式来表达对雷锋的仰慕,行事高调,并以“雷到底”自居,实为哗众取宠,并非继承雷锋精神。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当下,部分人群中流行“整容热”,到韩国整容的新闻更是数不胜数,但雷锋的标本意义不同别人,他不是神,但他的人格精神却感染着这个时代。当然要完全“复制”一个鲜活的雷锋并非易事。试想,当追逐者“形似”雷锋,而言谈举止却令人大失所望,即便模仿得“惟妙惟肖”又能怎样?学习雷锋,贵在“神似”而非“形似”,当一个人主动伸出援手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时,他们自然会把你与雷锋联系到一起。反之,当一个人做与雷锋不相关的事,甚至充满戾气,即便“形似”雷锋,但充其量不过是披着一张“人皮面具”而已。
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存在不少的浮躁气息,很多人为了“火速成功”,可谓无所不用其极。譬如为出名,某些人故意制造绯闻,放下尊严,炒作自己;为出位,某些人“一脱再脱”,脱下自尊,甘愿充当权色的附庸;更有成批怀揣着“成功学”的人们,在名利场上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忙”得不亦乐乎。但随着民众对炒作免疫力的逐步提高,光靠“搏出位”、“博眼球”等伎俩,其道路越走越窄。于是,一些机会主义者开始转变思路,另辟奇径,把炒作转向主旋律,拿“正能量”说事,置传统道德于不顾,弃人格伦理于郊野,这才是当下值得全民思考的问题。
“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来了四月走”。倘若雷锋还活着,已是一位白发苍苍的古稀老人。此刻的雷锋,不知张艺冬会把自己弄成什么样?(韦其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