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中青网评 >> 正文

青春华章丨中青网评:爱国情怀,点亮“青春华章”最鲜亮的底色

发稿时间:2025-10-17 15:10:00 作者:邓海建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和大思政课建设重要指示精神,由中央网信办、教育部、水利部、人民日报社、共青团中央、江苏省委网信委联合主办的2025“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10月12日晚在河海大学举行。

  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的重要论述,为思政教育指明了方向。从北京大学到厦门大学,从四川大学到南开大学,再到今年的河海大学——五年来,“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入脑入心,从创新思维到交互共享,大思政课不再是拿着文件照本宣读,而是在心灵灌溉中强化教育力量。从课堂到社会,从线下到云端,思政课的版图不断扩大,而爱国情怀始终是贯穿其中的灵魂所在。

  这堂“移动”的思政课,让青春与祖国同频共振,让爱国情怀成为新时代青年精神世界中最温暖的光。

  爱国情怀,在历史的回响中生根。当代青年是自带“互联网基因”的一代,他们与互联网相互塑造,从小生活在网络环境中。但与他们之前的每一代青年一样,青春与爱国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从《新青年》杂志用白话文传播新思想,鼓励青年关心国家前途命运,到今天网络空间里青年用各种鲜活方式表达对祖国的热爱,改变的是表达方式,不变的是那颗滚烫的爱国心。培根铸魂,启智润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文字、图片、图表、音视频,用青年网民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云上大思政课有温度、有靓度、有态度,新时代青年对祖国的深情告白成为“青春华章”最鲜亮的底色。

  “心中有阳光,传递正能量。”这是“我是接班人”湖南省网络大课堂每周与全省中小学生见面时熟悉的开场白。当《我和我的祖国》《雷锋的朋友圈》等主题课程将课堂从教室搬到广阔天地,当三湘四水成为孩子们的“教科书”,爱国情怀便在这些年轻心灵中悄然生长。一位农村学校的校长感慨,这些网络大课堂不仅开阔了孩子们视野,更重要的是引领他们向上向善,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爱国情怀,在现实的观照中绽放。在浙江大学,师生们奔赴淳安县下姜村——这个从“穷脏差”变成“绿富美”的乡村典范。一位新疆网友在看到学生们发布的作品后留言:“年轻学子们将课本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助力乡村振兴好前景。”这样的思政课,让青年学子在火热的一线感知中国发展的温度,让爱国情怀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融入可触可感的壮丽山河。

  爱国情怀,在青春的奋斗中结果。当代中国青年在各行各业展现着他们的担当:或负箧而行,踏入杏坛寻梦;或仗剑而去,步入铁血军营;或荷锄而作,耕耘希望的田野;或焚膏继晷,于实验室中求索真知。这些直戳人心的画面,这些震撼心灵的瞬间,或温暖、踏实,或振奋、昂扬,它们是告白祖国的深厚土壤,也是爱国主义最生动的诠释。

  五年来,网络大思政课建设硕果累累。一方面,深刻把握青年成长规律,让思政教育成为“点燃一把火,而不是灌满一桶水”。它摒弃照本宣科,让英雄模范、科研专家、奥运健儿、优秀青年代表等走到台前,用“冒热气”“接地气”的真实故事引发情感共鸣,使思政教育从“说教”变为“感召”。另一方面,从“小课堂”到“大课堂”,彻底打破了思政课的时空边界。善用社会大课堂,将课堂搬到红色遗址、田间地头、科技前沿、国际赛场。同时,积极拥抱网络新媒体,打造“云上大思政课”,实现全方位、立体化、精准式触达,让思政课“活”起来、“火”起来。此外,真正与时代同频共振。活动始终将青春叙事置于宏大的时代背景之下。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航天逐梦,或是生态保护,这些新时代伟大实践中的育人富矿被充分挖掘,引导青年深刻理解个人奋斗与国家发展的同频共振关系,从而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

  青春如初春之萌动,爱国如江河之奔涌。爱国情怀是青春的底色,也是青春的动力。五年来,当思政课与现实结合,课堂从教室走到广阔世界,青春与祖国便实现了同频共振。青春的脚步踏遍祖国山河,爱国的情怀融入血脉深处——在这个伟大的时代,爱国情怀点燃了无数青年的梦想,也汇聚成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当青春与祖国相约,当个人梦与中国梦交织,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必将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青春华章”。(邓海建)

责任编辑:张哲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