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5年春运启动,全国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新能源汽车日均突破650万辆,较2024年同期增加60%,成为“流动的中国”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24年11月,中国新能源车的年产销量已超过1000万辆,这是一个新的纪录。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高速发展,动力电池的退役量也在逐年增加,如何妥善处理好这些电池,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
汽车制造是一个复杂严谨的产业体系,动力电池作为其中的“关键一环”,是“国之大者”的关注。国务院总理李强2月2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其中的一个重要议题,就是审议通过《健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在新能源汽车产销两旺的当下,《行动方案》的出台,无疑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它将成为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事件。
此次会议指出,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已进入规模化退役阶段。有机构预计,到2025年,我国动力电池退役量将达到82万吨,2028年后动力电池退役量更是将超过惊人的260万吨。退役电池并不意味着其失去利用价值,其中所含的锂、钴、镍等稀有金属资源,妥善回收利用便是“城市矿山”,反之则可能成为严重污染土壤、水源等生态环境的“化学利刃”。
退役电池走向何方,关键要看法规和政策的力量。此次国常会审议通过的《行动方案》,就指出“要强化全链条管理,着力打通堵点卡点,构建规范、安全、高效的回收利用体系,运用数字化技术加强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流向监测,实现生产、销售、拆解、利用全程可追溯。”全链条管理意味着从“源头”到“过程”再到“末端”都要构成一个闭环,让每一个节点都可控,而运用数字化技术进行检测,可以让每一块电池的流向都清晰透明,通过“来源可查、去向可追”的监控闭环,压缩灰色产业链的生存空间。
技术只是一方面,法治和相关标准同样要被重视,以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让《行动方案》更加行稳致远。此次会议就提到,“要用法治化手段规范回收利用,制定完善相关行政法规,加强监督管理”,同时强调“要加快制定修订动力电池绿色设计、产品碳足迹核算等相关标准,以标准引领带动回收利用”。这两项举措可谓“剑有所指”,既明确各参与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也有力地推动行业的规范化、标准化进程,从而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立梁架柱”。
放眼未来,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制造业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汽车强国建设步伐将越迈越坚实。“大写意”下也要有“工笔画”,如今我们聚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的健全,正是因为它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以“一域”谋“全局”,健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不仅能满足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需求,还能使我国在全球产业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提升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国际产业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这样的“变废为宝”,将跑出中国制造的“加速度”,书写绿色发展的新篇章。(谢伟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