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5日至16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强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举一纲而万目张,落一子而满盘活。中国经济如何危中觅机、发展航向如何精准微调?今年的经济工作会议既是风向、更是答案。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加深。于此背景之下,2023年的中国经济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扩大内需是不折不扣的重中之重、是主要抓手。因此会议提出,“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是五大任务之首,并特别强调“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扩内需何以如此重要?数据更能说明道理。从第一、二、三季度的经济数据来看,GDP同比增长分别为4.8%、0.4%、3.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分别为3.3%、-4.6%、3.5%,消费的增长速度明显低于总体经济增长的速度。换言之,前者对后者的贡献率明显下降。说得更直白一些,按理是拉动经济增长主引擎的消费,却成了阶段性经济发展的“拖累”。这样的现状,与中国经济非凡十年的历史成就,显然是相背离的。因为历经数十年稳打稳扎的发展,我国已基本形成以消费为主导的内需发展格局。中国的发展速度、中国经济对世界的突出贡献,与庞大内需市场息息相关。因此,扩内需于眼下来说,必要而且迫切。
扩内需稳增长,是中国经济韧性与弹性的体现。一方面,近年来,我国消费规模稳步扩大、结构持续优化,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最终消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连续11年保持在50%以上。此外,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有世界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1.2万美元;另一方面,数据显示,我国外贸依存度已从2006年峰值的67%下降到2021年的34.2%,2008-2017年,我国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105.7%,超过100%。于全球视角观之,2023年世界经济显著放缓的概率增大,外部需求或会进一步趋弱。因此,越是困难时期,越要把发展的希望寄托在自立自强的逻辑上。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更是推进生产的动力。疫情之下,民众的消费意愿与消费能力被压缩,已经对经济恢复增长构成了事实的压力。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明确要求,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培育完整内需体系。这些天来,为进一步活跃消费市场,提振消费需求,多地密集发放各类消费券。据不完全统计,12月以来,已有超过40个城市宣布发放消费券,覆盖汽车、餐饮、运动等多个领域。可见,宏观政策朝着促消费、扩内需的方向持续加力的同时,地方政府也在微观层面释放消费意愿,以此稳预期、提信心。
“买买买”火热,工厂的机器才能轰鸣,物流的车厢才能爆满。说到底,集中精力把自己的事情办好,高质量发展主动权才能掌控在自己手上。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惟有扩内需稳增长,踔厉奋发、勇毅笃行,才能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让中国经济早日入春回暖。(邓海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