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用眼泪告别,同志们,让我们用欢笑来迎接胜利!”电影《烈火中永生》的最后,面对敌人的毒手,江姐无比平静,观影的我们却为之落泪,她没能等到胜利大门的洞开,却为我们送来了向往的幸福生活。
电影《烈火中永生》改编自小说《红岩》,讲述了在重庆解放前夕,以江姐和许云峰为代表的共产党员坚定共产主义信仰、誓死为党组织守护秘密,同敌人抗争到底的故事,塑造了百发百中的双枪老太婆、天真无畏的小萝卜头等鲜活立体的革命英雄群像。
现实远比电影更残酷,烈士们的真实事迹也远比艺术加工更加感人。解放战争时期,黎明曙光来临前最后的黑暗时刻,众多被关押在重庆渣滓洞、白公馆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敌人的种种酷刑折磨之下,不折不挠、宁死不屈,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凝结成了红岩精神——崇高的思想境界、坚定的理想信念、巨大的人格力量和浩然革命正气,熔铸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耀眼夺目的“一抹红”。
心志似铁石、临难毋苟免,如果奇迹有颜色,一定是这抹“信仰红”。在中共中央领导下,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南方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中,始终保持对党和人民的绝对忠诚、对全民族抗战大局的维护;一生七次坐牢,南方局委员廖承志却从未悲观,坚持用积极乐观的革命精神投入党的伟大事业,支撑他的是对党的忠诚和对理想信念的坚定。江姐在一次又一次的可怖酷刑下依然守口如瓶;刘国志断然拒绝“生的最后机会”,大声吟唱“死而无悔”的诗篇奔赴刑场。什么是生命至高无上的意义,什么是理想至死不渝的追求?是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是无比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信念。红岩精神彰显的理想信念、思想境界熠熠生辉。“愿把牢底坐穿”的红岩英烈,因为心怀人民,甘愿牺牲自由,只为“免除下一代的苦难”。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红岩精神里流淌着向死而生的英雄血液,诠释着“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英勇气概。做最坏的准备,做好牺牲的准备,这是皖南事变后周恩来对革命同志的告诫,也是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全体工作人员“为党的任务奋斗到最后一口气”的保证。红岩精神里还有向阳前行的革命情怀,传递着“留取丹心照汗青”“乘风破浪会有时”的矢志不渝、积极乐观。《挺进报》的印制者陈然,在狱中写下一个共产党员的“自白”,洋溢着视死如归的英雄主义气魄;关押在重庆白公馆监狱中的革命志士们,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秘密制作了一面“五星红旗”,即便身陷囹圄也始终心怀对美好未来的无限畅想。
红岩精神闪耀着万丈光芒,每次重读都是一次精神“充电”、精神“补钙”。在国统区红灯酒绿的诱惑和考验下,周恩来多次告诫南方局广大党员要做到“出淤泥而不染”;红岩狱中革命同志总结切身体会和惨痛教训,留下著名的“狱中八条”,是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建议,更是血泪嘱托;江姐在遗书中写道,“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是对幼子的嘱咐,也是对后人的期盼。红岩精神,时刻提醒后人要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情操,坚守共产党人的本色,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新矛盾新挑战下,既要“风雨不动安如山”,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又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逢山开道、遇水架桥,勇于战胜一切风险挑战。
“你,暴风雨中的海燕,迎接着黎明前的黑暗。飞翔吧!战斗吧!永远朝着东方,永远朝着党!”这是《红岩》一书中,江姐的战友们赞颂她的话,“暴风雨中的海燕”也正在激励着更多人,以红岩精神为指引,践行“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的铮铮誓言。江姐是“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老师一生的榜样,她最爱唱的是《红梅赞》,如今,她是扎根贫困地区40余年的“红梅”,正在点燃更多大山女孩的希望;小说《红岩》的创作者之一罗广斌的孙子罗际在红岩精神中寻找答案,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号召,满腔热血回到家乡,开创属于“中国汽车”的新局面。
“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越是伟大的事业,越是充满挑战,越需要知重负重,保持“革命到底志如钢”的英雄气概,保持“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昂扬斗志,永远朝着东方,永远朝着党。(蓝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