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5个月大婴儿被曝使用抑菌霜后成“大头娃娃”事件引发多方关注。
1月10日,欧艾健康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女婴使用公司产品仅10天,怀疑家长利用短视频网站进行炒作。不过,UP主“老爸评测”通过线上店铺和宝宝家长处,分别获取了相关样品送去检测。检测结果显示:该产品和同厂家的另一产品内都含有30多mg/kg的激素(氯倍他索丙酸酯)。目前,漳州市卫健委已责令企业召回涉事产品,并联系检测机构进一步检测。
究竟是家长炒作抑或是企业作恶?答案迟早会水落石出。官方真相落地之前,谁也无法“疑罪从有”。既然家长有这个态度——“我们并没有利用孩子炒作,送去检测的产品是通过国家权威认证机构检验的,具有法律效应,并已做过公证”——我们不妨穷追不舍,看看事关儿童权益保护底线的公共事件,究竟真相如何。好在,涉事的两款产品共1200瓶分别销往江苏宿迁和连云港,目前正召回检测。
有激素还是无激素,这不是什么医学难题。据了解,涉事面霜是由福建欧艾婴童健康护理用品公司生产的,使用的是“(闽)卫消证字”许可证号,说明书上未标明激素,还写着“可用于日常护理”。欧艾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去年12月企业拿产品去检测未查出激素”。不过,有两个常识是板上钉钉的:第一,根据国家规定,“消”字号产品禁止使用抗生素、激素等物质。第二,既然是“消”字号产品,常规检测的话,基本是没有激素检测这个项目的。
“大头娃娃”事件掀开的,或许是整个“消”字号产品的诡异江湖。所谓“消”字号,其实是消毒产品,根据相关规定,这类产品不能宣传具有医疗效果。而一般用于治疗的药品,标注的应该是“国药准”字号。有检测报告显示:从某电商平台采购8款热卖的宣称“纯天然”可治疗湿疹的宝宝霜,其中6款为“消”字号,2款为“妆”字号;送至第三方检测机构SGS检测,结果显示,这8款产品中有4款明确含有激素,2款检测到激素,但无法检测出具体含量。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6月,《健康时报》曾在永丰调查多日,最后以《江西消字号企业激素之谜》一文,揭露了90%的消字号产品均产于永丰县的现象,“添加激素似乎成为当地公开的秘密”。
不得不说的是,“消”字号或“械”字号的某些所谓“草本”药膏,宣称无激素无添加,但此前已多次被曝私自添加激素,乃至被《柳叶刀》公开质疑。有一个事实是耐人寻味的:那些“口碑爆棚”的神药,“一抹就灵”,但往往正规医院没有、正规药店难寻,而网购、微商朋友圈等成了主要的流通渠道。为什么这种“消”字号神药难登大雅之堂?为什么海量“消”字号神药游离在食药监的职能监管之外呢?
据新华社报道,此次涉事的婴儿抑菌霜出厂价才4元,但到消费者手中售价达70多元。审批容易、监管缺失、成本低廉、利润极高,只看效果、不管成分……一些挂羊头卖狗肉的“消”字号产品呼风唤雨也就不足为奇了。眼下而言,亟待起底“大头娃娃”背后的“消”字号产品江湖,尽快将之纳入药监部门统一审批和监管。无论是保障孩子权益、抑或是整治医疗市场,一句话,只有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邓海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