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未成年人是互联网治理中的议题之一。时至今日,恐怕很少有人还坚持互联网是一个不需要规矩的乌托邦,尤其对未成年人来说。
据媒体近日报道,国家网信办启动为期2个月的“清朗”未成年人暑期网络环境专项整治。此次整治活动将专项清理学习教育类网站平台和其他网站的网课学习版块生态问题;深入清理网站平台少儿、动画、动漫等频道的不良动画动漫产品;严厉打击直播、短视频网站平台存在的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密切关注即时通讯工具群圈和论坛社区环节,严防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有害信息蔓延;从严整治青少年常用的浏览器、输入法等工具类应用程序恶意弹窗问题;重点整治诱导未成年人无底线追星、饭圈互撕、拜金炫富等存在价值导向问题的不良信息和行为;集中整治网络游戏平台实名制和防沉迷措施落实不到位、诱导未成年人充值消费等问题,持续大力净化网络环境。
此次专项整治,涵盖了不利未成年人成长的多方面因素,尤其是在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短视频等领域出现的涉黄涉暴、诱导性犯罪问题,乃历来网络整治顽疾。需要我们持续重视,有针对性地进行网络环境治理。
说到底,网络治理是门“技术活”。面对快速更迭、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治理者要时刻保持高压态势,持续提升治理能力,如果治理不当,可能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更有可能引发众多负面情绪,背离营造清朗网络空间的良好初衷。对未成年人网络环境的治理来说尤其如此。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年龄结构中10-19岁的群体在整体网民结构中占比19.3%,中学生群体(26.9%)则位列职业结构第一。毕竟,网络为未成年人获取知识、自我表达、娱乐和社交提供了便捷途径,在其生活和成长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务必管之有道。
另一方面,由于未成年人心智尚未成熟,他们对于互联网信息和应用的是非利弊判断存在不足。因此,互联网对未成年人的诸多潜在风险,必须要清除。为未成年人的互联网之旅护航不可或缺,政府、企业、家庭和学校要各司其职,共同筑牢保护未成年人的网络堤坝。
虽然针对网络乱象的整治已有多次,网络环境也有所改善,但整治行动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恰如此次暑期开展的网络环境整治,就是利用暑期这个重要时间段专项整治违法犯罪或打擦边球的涉黄涉暴网络行为,让其不敢冒头。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是个相当宏大的议题,牵涉面甚广,尤其对于互联网平台来说,应将社会效益和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放在首位,如果为了追求短期商业利益而破坏了健康的网络生态环境,只会自毁口碑。在寄期于平台自律之外,相关立法修法的进程也要加快,让网络保护早日有法可依,同时形成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常态化机制,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陆玄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