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牵动着国人的心。在这场与病毒的对抗中,处于战斗最前沿的武汉,让很多人牵挂着。“武汉挺住”“武汉加油”……国人不仅发出守望相助的情谊,更付诸于星夜驰援的行动,抗击疫情所急需的防疫物资,从四面八方涌来。
千里送物资,礼不轻、情更重。
涉及到医疗卫生的救援,是一门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所涵盖诸如医疗科学、技术装备等诸多方面。现在,从全国各地抽调支援武汉的医务人员,主要集中在呼吸科、重症医学科、感染性疾病科等剑有所指的科室部门,具有“即插即用”的效力。无缝对接,得益于过硬的专业知识。而在另一边,民间物资的不断抵达,存在着“货不对板”的个别现象,这构成了一定困扰。
一边是武汉各大医院防护服、口罩等物资供需矛盾突出;另一边是一些民间物资捐赠与需求不匹配。当然,这并不是说“好心办坏事”,事实上,捐赠物资并非是派不上用场,只是有些不能用在“喊渴”的最紧要处。
譬如,应符合《医用防护口罩技术要求GB19083-2010》的N95防护口罩,以及应符合《医用一次性防护服技术要求GB19082-2009》的医用防护服,这两种是一线医务工作者相对缺乏的物资。实际中,一些外形或标签类似但却不符合国家标准的防护口罩和防护服送过来,让使用者多少有些为难。
供与需的对接偏差,根源还在于信息公布的不够精准,导致一些公众仅凭经验来进行判断。现在看,疫情信息公开已经做到常态,包括确诊病例、疑似病例的数量,每天公众都能得到准确的数据,但涉到抗疫物资的数据情况,与“精准”二字确实还有一些差距,需要把工作做得更及时、更精准一些。
打赢“战疫”,信息精准是关键战斗力。武汉各部门正处在高度紧张、高负荷的工作状态中,主要精力都投入到疫情防控,分身乏术公众都予以理解。但对包括物资在内的信息精准性,也是“战疫”获得全胜的重要保证。甚至可以说,这种精确比平时要高得多。基于此,对于物资供应与需求的精准对接,需要进行系统化的组织统筹,让专门机构和人员对外统一标准、公布数量,做到术业有专攻、“喊渴”有所解。如此,才有后面的“解一卷而众篇明”。
之前常说,数据化参与公共治理是大势所趋,一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也是一场对现代化治理能力的大考。“答卷人”成绩如何,我们拭目以待。(谢伟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