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首页 >> 中青网评 >> 正文

教培机构贩卖焦虑须严惩不贷

发稿时间:2019-08-31 18:12:00 作者:邓海建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一直有个现实主义的困惑:杭州卖瓜子的炒货店曾因滥用“最好”被罚得灰头土脸,全中国把焦虑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的教培机构,就算是合法正当了吗?

  近日,据新华网报道,假期里,各种段子充斥着家长的朋友圈,“孩子四岁,英语词汇量只有1500左右,是不是不太够?”“在美国肯定够了,在海淀区肯定不够。”百味杂陈的段子,来自真实的生活。

  在“暑假逆袭”“弯道超车”“上课外班‘抢跑’才可能赢在起跑线上”的喧嚣声中,各种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他们不仅“贴心”推出花式培训套餐,且非常善于在家长们的焦虑情绪上煽风点火。长此以往,不仅弄得家长们无所适从、四处掏钱,且令整个培训市场乌烟瘴气、群魔乱舞。

  7月2日,教育部在印发《关于做好2019年中小学生暑假有关工作的通知》特别强调,要加强校外培训监管。然而,暑期即将结束,课外培训机构乱象频仍:超前教育和焦虑营销成为培训机构吸引生源的两大法宝。而早在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明确规定,校外培训机构开展的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知识培训内容,不得超出相应的国家课程标准。然而,规定是规定,执行是执行。加之不少培训机构使尽浑身解数放大焦虑情绪,谎言重复一万遍,家长们自然宁可信其有。

  为了吸引生源,他们确实蛮拼的:有的饥饿营销,有的挖坑设套,有的胡吹海侃,有的威逼利诱……三十六计在教培市场面前,大概都算是小儿科的了。两个疑问接踵而至:法理而言,校外教培机构的焦虑营销,多是虚假宣传,侵犯消费者权益、涉嫌商业欺诈。处置起来,不仅广告法有明文规定,《关于规范校外线上培训的实施意见》等制度亦多有涉及。举证容易、查实不难,为何没有清晰的执法主体和罚则来以儆效尤呢?情理来说,天下家长“苦秦久矣”,在机构贩卖的焦虑氛围中几近窒息,超前教学等明摆着的问题固然要大力治理,社会焦虑生意上的深远之祸就可忽略不计?

  眼下的共识怕是比较清晰的:如果仅仅指望靠教育部门单打独斗来治理校外教培乱象,不仅难以实现合力而治的效果,且难以对机构乱象速战速决。日前,重庆市九龙坡区人民法院宣判了一起涉教育培训类案件,法院认定培训机构虚假宣传,判决其退还培训费用,并支付违约金。这个案例之所以令人瞩目,在于从法治层面让人看到了教培机构虚假宣传之后的“公平正义”。于此而言,工商等行政执法部门恐怕亦当主动作为,将校外培训市场纳入常态监管的体制之内——吹破牛皮不上税的做派、吓死人不偿命的手腕,总不能因为见怪不怪就长期逍遥在法外之地。

  教育是社会的底线。一切底线上的作恶,更是忍无可忍、更须严惩不贷。此前中国教育学会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中小学课外辅导教育市场规模已经超过8000亿元,参与的学生规模超过1.37亿人,渗透率极高。如此庞大的市场、如此关键的领域,监管层面的任何宽纵和不作为,伤害的不仅是家长的钱包与权益,更令整个基础教育版图呈现出令人忧虑的诡谲气息。兹事体大,不可轻慢。

  好在教育部门三番五次表态了,好在虚假宣传也有个案判例了。但愿中国家长们朴素的“起跑线焦虑”,不至于继续沦为校外教培机构的利润增长点和忽悠着力点。(邓海建)

责任编辑:乔佳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