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首页 >> 中青网评 >> 正文

垃圾分类需从“强制”变成“习惯”

发稿时间:2019-07-01 18:27:00 作者:付彪 来源: 中国青年网

  垃圾分类成为上海人的社交新话题,这一改善环境节约资源的新举措未来如何向全国推广,记者6月28日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获悉,到2020年底,先行先试的46个重点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其他地级城市实现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6月30日 人民网)

  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施行,上海市民将迎来垃圾分类“最严执法”大考——垃圾被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和干垃圾4类,个人如果混合投放垃圾最高可罚200元,单位混装混运最高可罚5万元,且进入上海的外地游客、外籍游客也不例外。

  对此,垃圾分类刷爆了上海人的朋友圈,也引发了全民大讨论。全国各地“吃瓜群众”调侃,上海市民坐着高铁去外地丢垃圾,不敢去上海旅游了……不过,调侃归调侃,社会大众对垃圾分类普遍支持,而上海市民的态度是:迎难而上,苦练“新技能”。有市民说,每次丢垃圾都会得到小区大妈灵魂式的拷问和悉心的教导,还有什么资格不努力!也有市民表示,虽然不一定能扔对,但始终在学习的路上。毋庸置疑,先行试点生活垃圾强制分类,上海走在了前列。

  “分类产生价值,垃圾变成资源。”然而,垃圾分类,知易行难。有的城市尽管试点推行了十几年的垃圾分类工作,但如何让垃圾分类落到实处,至今仍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道难题。有媒体调查显示,在一些城市,超过八成的市民知道投放生活垃圾需要分类,但分类投放的自觉性和参与率仍然较低,对厨余垃圾的准确投放率仅有二成。而市民是否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往往是被关注的焦点。再进一步说,推动垃圾分类需要从“强制”变成“习惯”。

  事实上,上个世纪80年代的台湾尤其是台北也面临着我们如今遭遇的困境与危机——“垃圾围城”与日俱增。台湾走过来了,而且走得还不错。从“强制成习惯”到“习惯成自然”,台湾的垃圾分类已经从“强制”阶段到培养成“习惯”的阶段。其中,民间智力与力量充分参与其中,激发了社会活力,让民众把此事当成关乎个人利益的事情去做。从国外推广经验来看,强制的处罚措施,也是确保垃圾分类高效落实的必须条件,也都经过了从“强制”变成“习惯”的持续培育。

  垃圾分类的未来,需要用力推一把。强制不是目的,罚款也不是目的,目的在于推动垃圾分类的实施,推动人们良好习惯的养成,推动建设更加美丽的家园。当然,在实行“强制”的同时,我们必须保证垃圾分类处理系统的基本建成和正常运转,在此基础上辅以严厉的处罚,无疑将取得更好效果。(付彪)

责任编辑:王凤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