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首页 >> 中青网评 >> 正文

为科研人才提供成长成才的综合环境

发稿时间:2019-05-30 11:23:00 作者:陆玄同 来源: 中国青年网

  去年的中兴事件和今年的华为事件,均显现出我国集成电路人才的缺失,但也因此吹响了“中国芯”弯道超车的号角。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某招聘网站近日对平台积累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2019年芯片人才平均招聘月薪为10420元,十年工作经验人才平均招聘月薪为19550元,仅为同等工作年限的软件人才薪资的一半。而《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白皮书(2017-2018)》统计分析显示,到2020年前后,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需求规模约为72万人左右,截止到2017年底,人才缺口为32万人。且数据显示2017年20万高校集成电路专业领域的毕业生中,仅有不足3万人进入到本行业就业。
  人才难得而易失,人主不可不知之。
  通过最后一组数据我们可以明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就是集成电路基础人才并不少,而泛集成电路专业的学子也可以作为芯片人才来源,比如电子工程、无线电、计算机、自动控制、机电一体化、电力电子,以及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专业等。实际上造成巨大人才缺口的原因在于市场取舍下的人才的流失。我们都知道芯片技术的积累和人才的培养都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一旦相关基础学科的毕业生大面积流逝,就意味着能够真正从事集成电路工作的人才数量会大幅度下降。
  而这种人才流失现状的背后是我国相关人才培养的“头重脚轻”。比如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普遍不愿意学习更为基础的计算机系统结构,而是对计算机应用更加上心。比如绝大多数互联网公司都在用Java编程,相应人才储备有数十万甚至上百万,但研究Java虚拟机(在实际的计算机上仿真模拟各种计算机功能的抽象化计算机)的人才非常少。
  一来是重应用轻理论基础,二来是“高投入、低回报”的职业尴尬让他们生存的并不体面。集成电路的研究远比一般软件研究更为耗时费力,需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孤独,但现实中,更多的人因为生活的压力转而投向了更赚钱的行业。
  网上曾爆料出这样一个帖子,说是有学生发贴问别人,他作为一名微电子大三学生,三年时间了对专业还是摸不着头脑,看到同宿舍的学计算机已经拿到腾讯实习,另两个搞通信的FPGA玩的666,而自己还在学着模C、数C,算着放大器增益、传播延时,他产生了一种焦虑心态。而不出所料的是,几乎所有的回帖都是建议他转行投身互联网或金融。
  这是让人唏嘘的现实。要止住人才流失,就要让科学研究成为年轻人羡慕的职业。这样的语境中,不仅要宣扬科学家的奉献精神和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情怀,也要为科研人员提供一份体面的收入和一份成才的保障。2014年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发表讲话时指出,用好科研人员,既要用事业激发其创新勇气和毅力,也要重视必要的物质激励,使他们“名利双收”。近年来,相关部门也推出了一系列政策,着力提高科研人员待遇。方向明确了,执行就是关键,应把好政策尽快尽好地落实到位,让科研人员能安心、放心地投身科技创新。
  同时,解决这样的人才现状需要加强理科的基础教育,尤其是加大培育数理化学科的基础人才。必须要在教育平均化的基础上,为数理化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开绿灯,保证他们在此方面的兴趣和持续的热情。
  原华为芯片采购与整机销售现腾方投资合伙人彭进曾说过,“中国不缺人才,即使是难度较大的芯片设计方面的人才,只要通过时间学习和培育就可。”但研发芯片需要时间周期,需要人才静下心沉淀。所以,要让人才能坚持,还要考虑人才的发展前景,让人才愿意长时间有效地发挥光和热,从上到下,都必须要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综合环境。
  要使山谷肥沃,就得时常栽树。要使中国芯研究节节高,就必须储备大量可持续的优秀人才。
  当下人才市场状况是由市场决定的,但市场也有其滞后性与盲目性。涉及到国家核心竞争力的行业,涉及到高科技发展的未来的科研工作者,必须尽力提高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待遇,让他们有安心科研、用心科研的信心。同时,国企和民企要发挥好自身的作用,要重视高端科研人员队伍的建立,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增加科研工作的获得感、成就感,让社会形成尊重科研、向往科研的共识,让未来更多的年轻人投身科技攻关的事业中去,为祖国的未来储备人才。(陆玄同)
责任编辑: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