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首页 >> 中青网评 >> 正文

守护规则善意 别做市侩的利己主义者

发稿时间:2019-05-12 12:18:00 作者:谢伟锋 来源: 中国青年网

  网购,如今已经成为普罗大众必不可少的消费方式,大家都在享受它的方便与实惠,而绝大多数电商平台所推出的“七天无理由退货”,更是让消费者少了后顾之忧。但最近,有一位电商卖家对此着实有点“伤不起”,原因是有一名女士在他家购买了18件衣服后,在七天无理由期限内要求退货。本身退货这件事无可厚非,但令人惊奇的是,商家在加了对方微信后,意外发现该女士居然和朋友穿着自家衣服出去西藏旅游。

  巍峨高峰尽收眼底、湛蓝湖光成为背景、曼妙身姿摄入镜头……如果再配上仓央嘉措的诗句,着实是一波强有力的“买家秀”,也不可否认“人靠衣裳”的现实性,在这位买家姑娘“诗与远方”的朋友圈中,从电商买来的若干件衣服确实撑起了强大的气场。但穿完、秀完之后再全部原路寄回的操作,确实让人不敢苟同。别的不说,单就是给店家造成了不小的“心理阴影”——看到大单就心慌,“卖还是不卖”,现在已经成为一个问题。

  生活中,也偶尔看到有人穿着带着吊牌的衣服四处走动,后面经人“指点迷津”之后,才知这是为几天后的无理由退货打好埋伏。就人的审美观而言,衣服的最初新鲜劲保持不了多久,七天大概也就是一个满足感的阶段完成。尤其是在运费险普及的情况下,让很多人免费穿衣和试用的成本几乎为零。因此,这次“18件衣服全退”其实并非是什么新闻,市侩的利己主义大有人在,只是因为事件稍微有些奇葩,所以才有机会成为热点。但人们不能仅限于对那位买家女孩的口诛笔伐,而是要反思这个事件本身的原因——原本是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善意规则,当它被他人钻空之后,我们又该如何是好?

  要谨记,责任是双方的,权益也是双方的。电商的七天无理由退货本身是对消费者来说非常有利的一个规定,但它却不是轻轻松松就诞生的,而是在长时间博弈、讨论和研究之后,才付诸现实。可以说,这一条权益之路,中国消费者走得并不轻松,而且现在相关方面还在修修补补,以求更大化地保护消费者权益。但权益保护不意味着权益让渡,千千万万电商卖家的权益,是否也要着重考虑呢?否则,“18件衣服全退”的奇葩屡次上演,恐怕“我是弱势群体”的卖家喊声,也会此起彼伏。

  “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发挥消费对增长的基础作用,着力扩大居民消费”。从宏观说,消费是提振经济的重要抓手;从微观说,消费是改善生活的主要方式。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电子商务已经从边缘走向中央,对于消费权益的维护制度与手段就要与时俱进。作为消费者,我们总是呼吁摆正经营理念,但也有必要反求诸己,毕竟凡人是有打小算盘的时候,因此,对规则的遵守,应该成为所有人的最大公约数。但也要看到,在尊重规则这个基础之上,技术进步应该起到很好的破题作用——如果不想买,可以租嘛,这本来也是很多电商的主打业务。做下功课即可,又何须从“买买买”到“退退退”?

  遵守规则的善意,别做市侩的利己主义,发出这样的呼吁,是想激发众人内心对于道德的底线意识。某种程度上说,“18件衣服全退”并不违法,但它带来的消费道德问题,是具有行业现实意义的。现在有种声音,是推出包括拉入黑名单、限制购买等举措,这些声音颇有借鉴意义。电商买卖双方责任的继续明确,是根据新常态带来的进行时,但它还需要时间。从江湖之远走进庙堂之高,最终通过立法的方式来落地,相信,在“18件衣服全退”事件之后,立法者也会就此事件开始深思和审视相关法律的完善。我们对此抱有期待。(中国青年网特约评论员 谢伟锋)

责任编辑:王凤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