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首页 >> 中青网评 >> 正文

“打假”时刻“在岗”,消费者才能挺直腰杆

发稿时间:2019-03-17 10:23:00 作者:李群 来源: 中国青年网

  “医疗垃圾的黑色产业”“缺德的智能骚扰电话”“不卫生的卫生用品”……2019年央视的“3·15晚会”猛料更多,曝光领域与范围也更广。有网友评论,今年的“3·15晚会”与往前相比诚信更足了。

  每年看到“3·15晚会”上的侵权消费,广大观众都会“咬牙切齿”。可时间一长,消费者“咬牙切齿”之恨便抛在脑后。同样,“风头一过”,某些产品又可能改头换面“闪亮登场”。在利益面前,一纸禁令很难唤醒自觉。“黑幕猛料”年年都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违法犯罪成本过低。没有形成违法“寸步难行”的“局面”。

  美好生活是我们每个人的“刚需”。而假货,与品质消费不兼容,更与美好生活不般配。如果消费成了冒险,消费者不时被假货“偷袭”,消费体验就会遭受碾压。现实中,随着消费不断升级,新兴业态涌现,各种狡猾的陷阱、花招也层出不穷,一些黑幕猛料等不及到每年“3·15晚会”曝光,就开始“占领市场”。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它的确能够带给我们更多的便利,但也有不法商贩利用它去越线做一些违法的事情。从集成了AI(人工智能)、大数据的骚扰电话,到随处可见、窃取私人信息的探针盒子,如果执法部门再往下查,恐怕也不只是侵害消费者权益的问题。

  社会发展进步,更需要管理跟上力度,利剑高悬,加上雷霆手段,消费者就不会成为“待宰的羔羊”。同样,打击违法,我们的相关部门也不能“佛系”,源头治理不能丝毫弱化。除了紧盯正在“冒烟”的“假”,还需深挖让“假”生成的土壤。“像治理酒驾那样治理假货”,让违法者无路可走,消费才能毫无担忧、放心使用。行之有效的制度化监管,是人民美好生活的一个重要依托。

  正因如此,我们不能只把“3·15晚会”看成是一场“打假”的盛宴,更要将其打造为年度消费权益保护的总结和展望——给不良商家鸣响警钟,让维权意识得到鼓舞,解决实际问题,让维权制度更加完善。今年的“3·15晚会”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中国消费者协会等政府部门和机构共同主办。越来越多的部门加入到“3·15晚会”中形成打击的合力,相信问题的发现与解决也会有行之有效的方法。

  值得欣慰的是,我们正在朝着这个目标,一步步靠近。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要依法严格监管和实行最严厉的惩罚,使假冒伪劣制造者付出付不起的成本”,正是应了百姓的呼声。两会期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局长张茅在“部长通道”就打假话题回答记者提问时,提到了内部举报人制度的创新。落实好相关法律法规、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加大惩戒力度,我们才能实现“天下少假”。

  “3·15晚会”成为打假“风向标”,但打假不能只靠一台晚会。“打假”不懈怠,消费者才能挺直腰杆。只有形成合力,久久为功,我们才能“让消费更放心”,也必能“让消费更有信心”。(中国青年网特约评论员 李群)

责任编辑: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