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首页 >> 中青网评 >> 正文

异化的家委会亟需回归本位

发稿时间:2019-02-15 15:54:00 作者:陆玄同 来源: 中国青年网

(图片来源:新华社)

  近年来,“家委会”这个新名词,多次出现在舆论热议中。如今,家委会成了许多学校的标配,发挥着促进家长与学校沟通的作用。但问题也不少,如家长拼背景、比资源,家委会的孩子更容易得到“照顾”,甚至出现一些违规收费的问题。

  出现的这些问题,既背离了家委会设置的初衷,也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教育的不公。而早在2014年,教育部就印发了《严禁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等行为的规定》,明确划定了6条“红线”,其中包括严禁教师以任何方式索要或接受学生及家长赠送的礼品礼金、有价证券和支付凭证等财物。并要求广大教师要大力弘扬高尚师德师风,自觉抵制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等不正之风。

  显然,制度的落实缺乏有效的监管,异化的家委会丧失了本身的“桥梁”功用。

  据媒体调查,很多受访家长称家委会给自己带来了一些困扰。存在的问题,比如,评优奖励等机会更容易偏向家委会的孩子,家委会的孩子容易受到更多关注和照顾,家长之间相互攀比、家委会变“名利场”。此外还存在本应由教师承担的责任转嫁到家长身上,家委会变成班级的义工、处理各种琐碎事务,家委会不被理解、费力不讨好,家委会越权、代行学校或教师的职责等问题。由此来看,异化的家委会早已偏离了初衷,并由此带来一系列的衍生问题。

  教育部建立家委会的初衷,旨在学校的指导下履行职责,参与学校管理、参与教育工作、在学校与家庭之间进行沟通。同时,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成立家委会,目的在于加强联系沟通、增进家校互动、促进学生成长。

  说白了,这就是个服务团体,其更多的是站在学生、家长的角度,维护学生和家长的权益,或者对学校的某些制度、课程等代表家长提出完善意见。这种参与是一种良性互动,既能促进学校把教育工作做得更好,还能最大限度保障学生的权利表达。而这就要求家委会需要由家长选出来而非学校的简单委派。显而易见的是,由竞选组建的家委会有利于民主参与学校事务、提升家长们的积极性。既可以让那些更有时间、更有条件和意愿的家长入选,也能保障后续参与协调和处理其他事务的公平性。

  这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中有明确的规定。即学校组织家长,按照一定的民主程序,本着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在自愿的基础上,选举出能代表全体家长意愿的在校学生家长组成家长委员会。正如专家学者指出的,由校方委派产生的家委会委员,并不能很好地代表家长参与学校办学管理、监督,也不可能真正做到维护全体学生的权益,而会演变成一种特殊身份,加剧教育的不公平。

  2018年年底,有媒体对2004名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6.1%的受访家长加入了家委会,70.3%的受访家长坦言家委会给自己带来了一些困扰,63.8%的受访家长建议家委会定期换届,59.7%的受访家长建议加强对家委会的监督。

  这几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家委会必须要正视初心,不仅要确保家委会的产生由家长共同选举外,还要对其进行有效监督,建立可行的监督管理机制,让家委会回到“正道”上来,真正成为学生和家长切身利益的代言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要落实好这一点,不妨从纠偏异化的家委会开始。(中国青年网特约评论员 陆玄同)

责任编辑:王凤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