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首页 >> 中青网评 >> 正文

【新青年说】历史的底蕴 公能的坚持

发稿时间:2019-01-18 16:49:00 作者:张凯 来源: 中国青年网

  1月17日上午,习近平来到天津考察调研。在南开大学,他参观了百年校史主题展览,与部分院士、专家和中青年师生代表互动交流,察看了化学学院和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详细了解南开大学历史沿革、学科建设、人才队伍、科研创新等情况。(记者张晓松、谢环驰)

  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天津考察时专门来到南开大学,参观了百年校史主题展览,并与师生亲切交流。习近平总书记的到来和谆谆教诲使南开人备受鼓舞,更加立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作出南开人的贡献。

  何为大学?有人说:大学要有大楼。也有人说:大学要有大师。不错,衡量一所大学确实要看它的基础设施建设,要看它的师资建设。但最深层次的,要看它是否具有大的情怀。何为大情怀?这便是以深厚的历史底蕴为依托的心系国家、心系民族的情怀。回顾南开百年校史,所走的道路恰好印证了大情怀为何物。

  求学之时常听年长的教师说道:“何为南开?南开南开,越‘难’越开”。正如南开创校校长张伯苓指出,“南开学校系因国难而产生,故其办学目的旨在痛矫时弊,育才救国”。进入20世纪,随着“教育救国”思潮的兴起和不断传播,中国在1904年确立了“癸卯学制”。作为当时中国普遍的“向日本学习”的思潮的一部分,“癸卯学制”受到日本教育理念很深的影响。同样受这一思潮的影响,张伯苓和严范孙先生于同年东渡日本考察教育,深感日本之所以富强,是由于教育的振兴。所以他们愈加坚信欲救中国,必须从教育着手。这就开创了南开系列学校建立的开始。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至1937年抗战爆发前,南开逐步建立起包括大学、中学、小学在内的完整的系列学校教育体系。

  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现代大学的教育制度逐步确立。蔡元培执掌的北大以“思想自由,相容并包”为理念;梅贻琦执掌的清华,倡导“通才教育”“教授治校,学术自由”;而张伯苓先生执掌的南开,则以“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为校训。八字校训,表达了南开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品质。张伯苓表示:允公,是大公,而不是什么小公,小公只不过是本位主义而已,算不得什么公了。允能者,是要做到最能。要建设现代化国家,要有现代化的科学才能。所谓的日新月异,不但每个人要接受新事物,而且还要能成为新事物的创始者;不但能赶上新时代,而且还要能走在时代的前列。

  正是在心系中华前途命运之“公能心”的驱使下,面临日本帝国主义日益膨胀的野心,张伯苓于1927年赴东北考察,深感“不到东北,不知中国之博大;不到东北,不知中国之危机”。回天津后即在南开大学成立满蒙研究会,开展东三省实地调查,针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阴谋开展斗争。也正因为如此,穷凶极恶的日寇在全面抗战爆发后对南开大学大肆掠夺并将其夷为平地。日寇毁校后,南开大学被迫南迁,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组成西南联合大学,保存了中国高等教育的火种。

  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教育的基本诉求就是把“独立教育”和民族复兴、个性解放结合起来,以国家的力量为主导,结合社会力量兴办各类教育,以促进国家的发展。自1919年成立以来,始终将学校的发展、人才的培养与国家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作出了很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后,面临一个严酷的现实,即在西方国家的孤立和打压下,如何快速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中国的教育尤其是培养高等人才的高校教育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是走精英专才培养的教育?还是走全民普及文化的教育?在突出专业化人才教育、解决国家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的同时,要不要兼顾非功利性的文化养成的教育?当时国家做出的决策就是将二者结合起来,即专业培养和大众文化普及结合起来。因此,南开大学在党的领导下,对旧的教育体制进行全面改造,经历1952年全国高校的院系调整后,承担起建设综合性大学的使命。自此,南开大学谨遵毛泽东主席和杰出校友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掌握新规律,将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办好大学,学习是主导方面,学生质量是关键。

  改革开放以来,南开将学校工作的重点放到教学科研上来。杨石先、陈省身、吴大猷、吴大任、申泮文等一大批南开教育工作者厚积薄发、锐意进取,积极投身到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并以其渊博学识、高尚品格和敬业精神深刻影响了一代代南开学子。

  叙述和研究历史,目的在为现实提供一种“备忘录”。同样,回顾南开百年奋斗史,正是为了现在和将来的发展。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未来的南开,更要走出自己的特色,汲取百年奋斗史的营养,在“心系国家,服务社会”的爱国之路上,走得越发坚毅、自信。(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张凯)

责任编辑:王凤标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