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首页 >> 中青网评 >> 正文

活成“每周休息2.5天的样子”

发稿时间:2019-01-16 09:06:00 作者:肖明君 来源: 中国青年网

  图片来源:网络 

     日前,河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河北省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实施方案》,通知涉及住房、健康、收入、出行、消费等方方面面。其中有一条写道:“落实带薪休假制度,鼓励错峰休假和弹性 作息,在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实施周五下午加周末的2.5天小长假政策措施。”

  这个方案一出来,不仅众所瞩目,而且还“众望所归”,大部分人亮出了“拥抱”的表情包。当然,这其中不乏有一部分人高兴之余,却唏嘘起来:休息这么多天,孩子的奶粉钱还能凑出来吗?

  这种矛盾心理其实证明了一个事实:加长版周末不仅是个权利问题,还是一个经济问题——

  一个人在休息的2.5天里是一个纯粹的消费者,而在其余4.5天里则是一个生产者。如果整个社会都采用了长周末模式,那就意味着社会积累和消费互抵的差额会缩小。当然,有人说生产效率提高了,自然可以让人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但是多休息带来的隐性就业不足,是不是一个问题呢?所以,提倡注意休息没错,不过这个平衡点不好把握,而且在不同行业、不同领域,工作时长是极具个性化的,可能不适宜“周末2.5天”集中休班。

  有人说,实行新的休假方式后,“周五下午假期效应”会显现出来,最主要的是拉动消费。假期确实能拉动消费,但其盘活存量大小是个问题,因为谁也不知道究竟有多少人出去下馆子,又有多少人选择在家消化冰箱里的存货。再者,一部分人出去消费就意味着另一部分人牺牲休息时间,伺候别人消费。说来说去,这个账怎么算呢?数学不好的可能纠扯不清,或者说经济行为本身因为随机而混沌,多数层面不可预期。

  当然,你可以抛弃经济上的斤斤计较,提出一个更形而上的观点:“再努力的工作,也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上周《科学美国人》杂志一篇文章就提出一个有意思,但很深刻的命题:凭什么猿类就可以慵懒的躺着,而人类就得不断干活才能进化。这样的进化我们真的需要吗?

  话可以说的特别轻松,这并不妨碍多数人把生活过成“努力工作”的样子,而且在一个普遍“休假饥渴”的年代,“2.5天休假”单兵突进,很容易让人猜疑这不过是“别人家的单位”特有福利……

  其实,证明2.5天休假不现实,也许不用从“人少活多”的时间零和分配上去找答案,因为当下的从业环境演化,已经让工作和休息傻傻分不清了——

  现在不仅完全打破了“8小时工作制”的日间切割,即便在家陪着孩子也要通过微信群、电子邮件保持在岗状态。在一个“休假期间15分钟未回复总监被开除”的年代,休息是不能用“天数”来计算的。越来越多的人,实现了“生活意义”与“热爱工作”的深度纠缠和完全融入。这样的场景你大概已经见怪不怪:创业梦工厂里,健身、餐饮、娱乐、派对和电脑端口在同一空间内搭建,对于这里的一个年轻人,你分得清他是在工作还是在上班?你分得清他是在开会还是在天南海北的胡侃?看到了吧,当有人还在生活和工作之间找平衡的时候,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工作和生活中找“融合”了。

  也许,我们强调休息的时候,更多是有一个潜台词:陪伴。是要靠周末营造一个家庭单元的专属时空,在这里,休息其实意味着一种家庭责任和亲情涵养,而不是赖在床上自然醒那么单纯的“休息”。然而,在即时通讯、可视化社交模拟场景风行的当下,如果不是非要捏一下孩子的脸蛋,那么和家人“在一起”已经不那么难得,即便远隔重洋,也能够看到爸妈厨房里冒出的油烟。

  由此,在某些技术手段下,或者在未来的5G场景下,全人类的“休假概念”都可能会被颠覆,不管那个时候美好还是凄苦,有一点几乎可能肯定,“2.5天”这个数字,会成为一个无效设置。当然,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要对“2.5天”背后流露出来的善意心领神会,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总还是好的。另外,休息权,在任何时候都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提出“每周休2.5天”不是画饼式的空喊,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权利参照。借此,我们可以对那些完全没有弹性休息空间的“蚁族”完成关注,为他们多一分提示性关怀,这是一种温暖,也是一种权利存在感的“刷单”。即便不是真的要你每周休息2.5天,也是要你活成“每周休息2.5天的样子”。(中国青年网特约评论员  肖明君)

责任编辑:张苏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