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首页 >> 中青网评 >> 正文

禁止有害APP进入校园是教育的守土有责

发稿时间:2019-01-04 09:55:00 作者:谢伟锋 来源: 中国青年网

、 

  (图片来源:教育部官网)

  中小学教育领域中,“手机”二字,已经成为老师和学生都绕不过去的博弈点。爱之恨之、迷之砸之,小小的移动终端,折射出互联网时代下的教育新场景和新矛盾。

  作为一个通讯工具,手机本来就没有原罪。即便“民声鼎沸”,但要在中小学校园内对它“一刀切”的禁止,不太现实。追本溯源看,载入手机的各种APP或许才是真正宿主,因其背负着各自不同的利益诉求,也就有了纷繁复杂的表达方式。这种“乱花渐欲迷人眼”,很容易衍生出一些APP的不良居心。当“互联网+教育”乘风而上,手机的角色属性更加不可小觑,但一些领域的管理和监督总是有跟在问题后面来“补锅”的窘状。如何“治未病”,是解决当前中小学校园手机之乱的关键所在。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地采取有效措施,坚决防止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剑有所指,扎好藩篱,可以想到,《通知》的下达,对于存在手机之扰的中小学校园,不啻是一股清风徐来。同时,《通知》对于市场上的APP运营公司而言,将产生更加有效的秩序纠偏,毕竟,行政力的敲打,谁也无法坐视不见。但从通知到落实是有着时空距离的,要真正做到禁止有害APP进入校园,不仅需要很长一段路要走,更是不能让学校“一个人在战斗”。

  不久之前,宁夏教育厅下发文件,严禁有害学习类APP进入中小学校园。对此,老师及家长们不仅一致说“干得漂亮”,而且结成了战略同盟,共同“应敌”。从各个中小学校着手清理,到家长真人体验来排查,再到相关部门实行审核备案,一场围绕着有害APP的“歼灭战”就此打响。问题在于,有害APP不会把灰色标签自己贴在脸上,相反,它往往带着绿色无害的模样出现。国内知名中小学学习APP涉黄涉暴,各种在线搜题的题库中却找出“荤段子”,用“同学圈”模仿“朋友圈”来植入低端无效的社交,这样的“旧闻”,公众还有很深印象。这些APP的有害功能隐藏很深,但在软件商店却能排行前列,俨然一副主流的模样。把这些祸水挡在校园之外,仅仅靠专人体验排查、日常监督管理等手段,还远远不够。

  还是要对流行于中小学校园里的手机APP本身有一个深层次的反求诸己。就功能来说,手机APP是方便人们生活,但这种方便能否全套照搬到学习本身上来,答案是存疑的。学习不是一个只图方便的行为,如果有的师生达成默契,利用APP来走进彼此的舒适区域,这就偏离了教育的初心。我们不否认当今社会对信息技术的依赖感,但在教学运用中过度地用手机APP来辅助,实则是作为人的教育的功能钝化。尤其是使用手机时,或是一个短信或是一个推送的打扰,无法保证高质量学习的持续性。从这个角度来说,不仅是要禁止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更是慎让APP进入中小学校园。后者可以看成是前者的“番外篇”,但也应该是教育设计者更远的考量。

  禁止有害APP进入校园是教育的守土有责,这种共识,在《通知》下达之后,更有一种意念的加强。手机进入到中小学校园的大门一旦打开,就不太可能被彻底关上。禁止使用和过度使用,都不适合孩子们的学习成长,这里面的关键,在于手机到底是“玩具”还是“工具”的属性归纳。禁止有害APP进入校园,就秉承着这样的题中应有之义。还需要说的是,APP有害不有害,还需要更多地细分和甄别,尤其是涉及到基础领域的“互联网+教育”,其操作过程更需要“一步一履”的留有痕迹。唯有如此,才不负青葱的成长期许。(中国青年网特约评论员 谢伟锋)

责任编辑:张苏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