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罗瑞明供图)
厕所是文明程度的一大标志,也是衡量人民群众水平高低的直接体现。厕所虽小,但体现出大民生。改革开放40年来,祖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厕所品质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生活越来越美好。
上世纪70年代中期,本人在江西宁都县琳池垦殖场农场劳动时,农场有200多职工,但只有一个厕所。厕所四周用土夯成,只有半截人高,人站起来外面可以看到半个身子,厕所悬空离地面有两米高,走在木板上,整个厕所都在动,生怕塌陷。夏天蚊虫多,冬天四处进风冷得很,非到紧急之时,很不情愿上厕所。当时农场一些带家属的职工分了自留地种菜,为了积蓄肥料,将尿桶放在一些边角上,没有多少遮蔽,因男女宿舍分开,男职工也就无所谓,但味道却是难闻。
那时整个农场没有一处是砖瓦房,全部是破旧的土坯房,单身职工占多数,四个人一间房,床挨着床,中间过道也只有一米五左右。带家属的职工虽说不多,但住房紧张,无法按人数分配,即使是四、五口人也只分一间房,厨房和卧室都在一起,根本就没有卫生间。要解决如厕问题,只能是用桶,只要走进家庭宿舍,首先飘来的就是那股味,在那个年代似乎习惯成自然,没有人有异议,更不会捂鼻子。
改革开放后,场里的经济逐渐好转,摘掉了亏损帽,连年有利润,有了钱就好办事,作为自负盈亏的场子,资金可以自主安排,那时的口号是“先生产后生活”,发展生产项目,扩大再生产,在此基础上,对住房开始兴建和改造。先是兴建了垦殖场下属化工厂宿舍,按照两房一厅的标准进行兴建,内设了水冲的独立厕所,新宿舍虽说只有六、七十平米,但很是让人羡慕。因为资金的问题,农场只能是对原破旧住房进行加固,考虑到厕所少和破烂,另外再建了一个木板隔开的小厕所。
在琳池垦殖场劳动工作了17个年头后,本人调到其它地方工作。2016年再次来到垦殖场,到我曾经劳动过的农场,农场面貌全变,原来的土坯房不见了,破烂不堪的厕所没有了,替代的是一排排整齐的职工宿舍,每户人家占地100 平方米,高三层。走进里面一看,每一层的格局不同,新家具,新家电样样齐全,卫生间更是层层都有,有的主人房还另设了卫生间。厕所内干净整洁,还带有芳香。
琳池垦殖场厕所的变化只是一个缩影,改革开放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解决厕所问题被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厕所问题不是小事情,是城乡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不但景区、城市要抓,农村也要抓,要把这项工作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具体工作来推进,努力补齐这块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从城市到乡村,这一民生短板不断被补齐,以本人所在的赣州市为例,将旱厕改造工作与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房改造等相结合,从2004年至2017年,全市累计完成改厕110多万户。不仅在农村,在城区一座座“高颜值”的公厕,温馨舒适,让人印象深刻。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居住条件得以改善,厕所成为装潢的着力点,墙上瓷片到项,抽风机,冲洗水箱,不少人家还安装了智能马桶。厕所革命给农村带来新变化,不仅使空气更纯,环境更美,而且充分进行综合利用,大多家庭都建有沼气池,将排泄物利用,既可用做燃料,又能做有机肥,一举多得。
厕所,随着改革开放而变化,品质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而提高。改革开放使厕所旧貌变新颜,厕所文明迈进了一大步。(中国青年网特约评论员 罗瑞明)